孝敬公婆的好儿媳
□本报记者柳静霓李桂红
从没上过学的农村妇女袁玲转是崇信县黄花乡高年村的“名人”。袁玲转的出名,不是因为她有发家致富的本事,也不是因为她有特别精道的手艺,而是她恪守孝道悉心照顾重病公婆。
今年47岁的袁玲转1989年和婆家姐姐通过“换亲”嫁入高年村高王社。一进婆家门,袁玲转顿时傻了眼,三间烂窑,家里没有一样值钱东西,十顿饭,八顿吃的是玉米面,时不时地吃着国家救济粮,最让袁玲转寒心的是新房里居然拴着一头牛。“一间破窑,后面拴着牛,我们住在前半间。”袁玲转回忆说,家里连吃的油都没有,吃油就像点眼药,地里更是没钱买化肥,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十几亩山地只收几十袋麦子,碾一点点白面逢年过节吃。大人娃娃长年只有一件衣服,冬天的棉衣到天热了抽掉棉花继续穿。
袁玲转说,那时的婆婆脾气不好,公公长年腿痛,只能放牛。袁玲转和丈夫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回家点上煤油灯拉着风箱做饭。饭做好了,婆婆、公公、丈夫先吃,袁玲转则去哄女儿睡觉,孩子睡着了,她才端起碗吃饭,每天休息都到很晚了。
“这日子咋过呢?”袁玲转有时会悲哀地自言自语。但是一想到丈夫对她的好,孩子可爱的模样,袁玲转便立即打消了不好的念头。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天生乐观开朗的袁玲转相信最朴素的道理,她心里暗暗下了决心,再也不要国家的救济粮。在精耕细作的闲余时间,袁玲转和丈夫对家里的山地进行了改土,把起伏不平的山地一点一点地改平,并且尽可能地给土地增加养分,贫瘠的土地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下一点点地有了起色。
正当家里日子好转了,袁玲转盘算着给已到婚龄的小叔子筹备结婚时,2001年秋季,全家人正忙着掰玉米,公公突然说他胳膊麻,腿也不听使唤。袁玲转立即扔下手里的玉米棒,去高坪村找卫生所的医生给公公看病。医生来诊断说是半身不遂,为了给公公治病,袁玲转拿出了家里每一分钱,公公的病仍不见好转。情急之下,袁玲转卖了家里养的十几只正产奶的羊给公公继续治疗。
然而,躺在病床上的公公却为小儿子的婚事整日焦虑。袁玲转于是又卖掉家里的牛,找亲朋好友借了些钱,把小叔子的婚事给办了。小叔子结婚当天,病了多日的公公格外高兴,得知情况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纷纷夸赞袁玲转深明大义。
尽管袁玲转多方找医生为公公治病,公公的病还是没有大的起色。看着原本爱说爱笑的公公整日躺在床上唉声叹气,袁玲转心里不是个滋味,于是每天去地里干活前,她都把公公背出去晒太阳。细心的袁玲转出去前先给地上撒上细麦草,铺上垫子,泡上热茶,拿上公公的旱烟锅,把公公安顿好了才去干活。
高年村村支书张文德说,袁玲转孝敬公婆的美名传遍黄花乡!
从2001年公公患病到2005年公公去世,袁玲转悉心照顾了公公4年,为公公清洗大小便,背公公进进出出。一次背公公时袁玲转扭伤了腰,刚刚休息了几天,看到公公着急想出去,腰伤还没好的袁玲转硬撑着背起了公公,一起身就摔倒了。公公打趣说,摔死算了!痛得直不起腰的袁玲转笑着说:“要是摔死了,别人还说我看你动不了了,不想伺候你了!”
看着躺在病床上越来越瘦弱的公公,袁玲转想方设法地给公公做可口的饭菜,看到老人不高兴,变着法逗老人开心。老人爱喝熬的茶水,袁玲转每天早上做早饭前不厌其烦地为老人熬茶。为了不让老人得褥疮,她坚持为老人翻身,直至公公去世。
2009年,原本身体就不太好的婆婆不小心摔倒导致右臂骨折,加之年岁大了,耳聋眼花,腿脚不便,照顾婆婆的担子又落到了袁玲转的肩上,尤其天冷了,手脚更不灵便了,老人怕冷,穿的衣服多,每天早上6点多袁玲转就起床帮老人生火炉,帮老人穿衣服,端洗脸水,安顿好老人的生活后,袁玲转才去干别的家务活。
去年7月,与她相濡以沫25年、年仅49岁的丈夫下地干活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不久就去世了。丈夫的去世,给她更加沉重的打击,在泣叹命运的同时,为了婆婆和女儿,她擦干眼泪,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丈夫去世后,婆婆心情总不好,袁玲转忍着心中的悲痛安慰婆婆,婆婆爱干净,袁玲转总是把婆婆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时常给婆婆洗头、洗脚、换洗衣物。
现在,袁玲转的大女儿已经成家,小女儿在外地打工。女儿说,母亲就是我们做人的榜样!村支书张文德说,袁玲转是高年村孝老爱亲的一面旗帜!
新闻推荐
...
崇信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崇信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