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海:梦想一辈子守护大山
何青海:梦想一辈子守护大山
何青海:梦想一辈子守护大山
本报记者 惠程华 通讯员 王剑锋
在崇信县新窑镇的大山深处,有一位在这里守护了29年的护林员,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守护着大山里的绿树森林。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一辈子不离开这片林子。他,就是崇信县新窑林场史家沟护林点的护林员何青海。
近日,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新窑林场史家沟护林站。院子里大树参天,还有5间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土坯房,房顶上是新近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和一台小型卫星接收器。房后的崖面下面,是何青海和同事们最早的住宿处——5间窑洞。
“何青海一大早就出去巡山了。”何青海的同事告诉我们,史家沟护林点方圆3万亩,覆盖6个村社,林木以白桦林、柳树、松树为主,主要是人工造林,护林点早在1958年就成立了,防砍伐、防偷盗、防火灾是护林员的主要职责。
下午3时,体形瘦弱、皮肤黝黑的何青海出现在林间小道上。他背着一把砍刀,腰间挂着一个饮料瓶,一只手拎着装干粮的塑料袋。今年49岁的何青海,一辈子以山林为伴,29年来不舍不弃,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的森林。
我们随何青海走进他生活的房间。在10平方米大的房间里摆着床、照明用的蜡烛、做饭用的土灶、油盐酱醋、收音机……各类生活用品虽然简单,但还齐全。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这个泥灶台上做饭,习惯了。喝水只能从20多里外的山外面去带。没有电,只能点蜡烛,没电视,晚上就听听收音机。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巡山。”何青海几句话说出了自己主要的生活内容。
何青海淡淡地说着他29来在这里生活的细节,平淡却令人感动。他说,去年农历腊月十五,天上落着小雪,护林站上没水了,他只好下山带水,却不想林区路滑,在回来的路上摩托车滑倒,导致他脚踝骨骨折,在床上躺了好长时间。
“1991年的时候,工资不到100元,一家人生活都成了问题,我也曾想过放弃,到外面打工也比在这里强,但转念一想,我走了这片林子咋办?那时候,我在这里已经看护了10来年了,心里实在是割舍不下啊。”说到这里,老何笑了。
何青海告诉记者,每天早晨天刚发亮,他就起床,简单洗漱,匆匆喝几口稀饭,带上干粮、水袋和砍刀,就朝着山里走去。进山就是一天,累了就坐在山石上歇歇,饿了渴了就吃随身带的干馍和水。除了巡山护林、监控火情和制止盗伐外,他还经常在山林种植树苗。看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树苗如今已变成参天大树,何青海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以前,山里有狼,人在山梁上走,狼在下面跟着跑;山里的蛇比较多,边走边拿棍拨开前面的草,就不会有事。”这些在常人看来危险害怕的事情,在老何看来却司空见惯。
29年前,何青海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25岁,30岁,35岁……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大山里。收入微薄,住所没有水、没有电,远离繁华的城市……唯有困难与寂寞陪伴着他,但他没有退缩,依然在远离人烟的大山中,在崎岖的山路上,守护着这一片片山林。在他走过的山路上,没有踩出惊天动地的脚步,但是,坚守着信念,坚守着这片绿,让他得到了人们敬佩的目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附近村子的村民因为修房,乱砍滥伐现象比较严重,我就上门给他们讲道理、讲法律,期间也受过委屈,但我坚持给大家做宣传,终于得到了理解。”29年来,他的脚步深深地印在了林区深处的每一个沟壑梁峁上。每年进入护林防火期,不论刮风还是下雨雪,他每天都要到林区巡山查林,到村社宣传防火法规。由于他细致管护和耐心宣传,29年来,他所守护的林场未发生一起火灾,也从未发生过一起毁林案件,他成了群众公认的“最放心的护林员”。
当我们问起何青海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说:“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还想继续留在这里,一辈子守护这片绿色的林。快30年了,已经有感情了,我心里永远都放不下这片林子……”说着,他眼角已有些湿润,扭头把目光转向屋外绿色的林子,久久地凝望着。
新闻推荐
崇信多措并举促进困难群体创业就业崇信县围绕抓培训、促创业、带就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服务措施,拓宽就业渠道,统筹促进困难群体创业就业,取得了良好成效。崇信县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就业困...
崇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