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芬芳满笮山 ——盐边县首届大笮名师评选记

攀枝花日报 2018-09-10 07:00 大字

张琳老师在上课。(盐边县教体局供图)□本报记者 梁波

最近,盐边县开展了首届大笮名师评选活动,参与评选的教师们都是活跃在基层一线教学岗位上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拟推荐对象均在所属的学校、乡镇、街道、社区进行了公示,充分征求当地党委、政府、学校、教职工、学生家长、村组干部、社区居民的意见,确保评选推荐工作的公正性、真实性、广泛性和透明度。

这一盛事在盐边引发了热议。为营造评选活动氛围,盐边县于2018年9月10日暨第34个教师节当晚,在县城广场举办“首届大笮名师评选揭晓晚会”,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对评选出的10名“大笮名师”进行通报表扬。

首届10名大笮名师,代表全县1800多名教师群体,第一次站在“聚光灯”下。

教育优先,让优秀基层教师走上领奖台

“这次评选的公众参与度,以及举办相关活动的隆重程度,充分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对盐边教育的重视和人民群众对盐边教育的期许,让我很受感动。”9月8日,谈到对首届大笮名师评选活动的感受时,盐边县教育体育局局长阳宁全如是说。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近年来,在盐边绿色崛起之路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记者了解到,近三年,盐边县年均教育投入约3.2亿元,占全县总支出约19.8%,中小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生宿舍、功能室、教辅设施焕然一新,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教育环境、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盐边县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园2所,全县16个乡镇均有一所独立幼儿园;2018年投入1876万元,用于14个乡(镇)26所学校(点)35个项目的新建和改造,实施教育装备及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率先在全市建成县级教育城域网,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班班通,乡(镇)中心校以上班级多媒体设备覆盖率100%。全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协调发展,2018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8.7%,比2013年增长13.7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大幅提升;2018年高考本科硬上线180人,实现四连升。

在教学质量、办学水平提升上,盐边县实行了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化管理改革,加快推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学区间实行校校结对帮扶,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改善教师待遇、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上,盐边县在全市率先实施了边远艰苦地区教师特殊津贴,按照艰苦条件每月发放500至1200元不等的补助,仅此一项每年县级财政支出约200万元;坚持教师表彰激励制度,近两年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表彰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等400名,鼓励教师爱岗敬业、创先争优,为教师自我发展搭建平台,全县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45岁及以下教师占64%;各学段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402人,占教师总数的22%……

在此背景下,首届大笮名师的评选推荐工作全面展开,整个过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优中选优”的原则,通过全县85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自下而上、逐级推荐、民主评选的方式进行。最终,经过层层遴选,张琳等10名拟推荐对象人员名单进入了公示期。

忠诚边远山区教育,是盐边名师们共同的坚守

盐边,需要有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竞争力影响力的教育,而办成这样的教育,必须拥有一大批师德高尚、甘于奉献,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的教师群体做支撑。

一直以来,热爱、忠诚边远山区教育,是广大盐边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特征,他们争当知识的授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传承者、道德的示范者,始终专注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好肩负的神圣职责,得到了学校、社会的好评和学生、家长的赞许,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10名首届大笮名师,是盐边教育工作者集体的代表,每一个名师都是扎根边远山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坚定践行者。首届大笮名师评选,让他们第一次像明星一般走上领奖台。

日前,“山水盐边”微信公众号向全县公示了“十佳大笮名师”名单,记者随机采访了名单里的两位老师——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中心学校教师张琳、盐边县中学教师明德良。

在一家电视媒体采访张琳老师的一个短片上,记者从张琳的独白里听到了这样的心声:“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从未想过要离开民区学校,离开格萨拉!”

10年时间,张琳从格萨拉乡中心校的一名普通语文老师,成长为学校教科室主任,她把心留在了格萨拉,放到了孩子们的身上,其创新的语感教学,声情并茂,让彝家山寨的孩子们不光能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诵,还能与人流畅交流;教学之余,她结合互联网平台,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及社会团体捐资助学,她也在格萨拉小学收获了爱情,建立了家庭。

10年来,最让张琳有幸福感的,不是难以计数的奖励、奖状、教研成果,而是一句话和一群人。在一次课堂上,她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孩子们回答:“每天中午和老师一起吃饭最幸福!”她为这句话落了泪。她教的第一批学生中,已经有两人和她一样投身盐边教育,当上了边远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这让她无比欣慰。

时间,对于盐边中学初中部英语教师明德良来说,就像黑板上的粉笔灰,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匆匆滑落。

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明德良一直战斗在英语教学的最前线,教学条件由落后到先进,工作地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但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爱心从未减退,因为她一直坚守信念:对家长、学生负责,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从一个普通乡村教师变成能独当一面的教育教学好手,明德良探索了23年,每接手一个班级,她都告诉自己,要想让学生信任你,就要在课堂上征服他们。

为此,她在教学中充分践行三个利用:利用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课余组织“百词王”、“背诵能手”等比赛,在课前进行话剧表演,说英语绕口令等,让学生在自娱自乐中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利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方法教育学生,根据所教班级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不同的任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带来希望和信心;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把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组规、组训、组号,学习小组间互比互拼,良性竞争,从而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学习环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明德良担任班主任工作20余年,所带班集体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所教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多次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县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当好脱贫致富的“领跑人” ——记岩门村“第一书记”谭可

□本报记者陶泓霖入秋后的盐边县箐河乡依旧郁郁葱葱,在这片森林植被茂密的土地上,有一个海拔在1300米以上的傈僳族...

盐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