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不泥泞 穿着皮鞋去赶集
攀枝花市东区对口帮扶盐边县共和乡,既“帮扶”更“帮富”
□刘蔼岚 本报记者 秦勇
8月28日,盐边县共和乡和坪村村民安康早早起了床,穿上新皮鞋,骑着摩托车去赶集。
天公不作美,一大早下起了雨,但这并没有浇灭安康赶集的热情。“以前一下雨,道路泥泞,根本无法走,但现在不同了,从村到乡全是水泥路,穿皮鞋都可以赶集了。”
这样的变化源于2012年底攀枝花市对口支援边远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工作正式启动,按计划,攀枝花市东区对口帮扶共和乡。
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一笔笔资金、一项项技术、一次次合作,改善了共和乡的基础设施,开阔了村民的眼界,拓宽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路。
路好走了,村民买了摩托
安康出发沿三迷路行驶17公里,便到了共和乡集镇。他来到居民朱跃帮经营的手机营业厅,选了一款价格适中的女式手机,准备送给今年考上大学的女儿。
从手机店出来,安康看了看脚上的皮鞋,笑呵呵地说:“虽然是下雨天,皮鞋还是干干净净的。要是在以前,泥巴都溅到膝盖了。”
三迷路是连接盐边县共和乡与红宝乡的主要通道,全长28.7公里。以前的三迷路到处坑坑洼洼,当地村民到集镇全靠步行,至少要两个小时。去年,东区政府贷款贴息200万元支持三迷路改造。今年初,三迷路改造完成,解决了共和乡太田片区7个村、3781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路好走了,村里很多人买来摩托车,往返集镇只需要一个小时。由于交通便利,今年成都、昆明、重庆的老板开着车到村里收购花椒、核桃,价格比往年高了不少。据共和乡党委书记刘光荣介绍,今年当地农副产品及时外运,卖出了好价钱,预计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与此同时,东区投入270万元改造共和乡集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如今,集镇街道加宽了1米多,全改成了混凝土路面,地下管道把污水引入污水处理池,污水不再满街横流。
今年,东区投入450余万元援建资金,用于盐边三迷路建设贷款贴息和共和乡集镇环线建设、余家湾桥建设、冬瓜坪和河坝路道路硬化等重大项目建设。
不仅帮扶,还要帮富
给女儿买完手机,安康直奔集镇上的农资店。店内,老板江前跃和妻子朱定凤正在电脑上查阅最新的农资信息。三个月前,朱定凤和江前跃还是电脑盲,家里买的电脑是摆设,要了解农资信息还要到县城。
今年4月,江前跃夫妇和120名村民参加了东区在共和乡举办的免费电脑技能培训,学会了上网、打字、制作表格。“现在,在网上就可以订货,很方便。”江前跃说,店里的商品进出,可以用电子表格进行管理,比过去手工记账方便了很多。
在对口帮扶共和乡过程中,东区充分“扶智”,变“输血”为“造血”,不仅要“扶起来”帮扶对象,而且要让他们“富起来”。
东区组织共和乡45名种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村组干部到东区免费学习种养技术,参观新农村示范点和养牛基地示范点。
这几天,刘光荣一直在琢磨发展电商的事,把乡里的核桃、花椒等特色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这一想法,源于他参加“浙江大学东区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时受到的启发。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见得少,听得少,学得少,信息比较闭塞。”刘光荣感触地说,东区的帮扶让他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
新闻推荐
盐边16个乡镇全面推行末位淘汰制度□本报记者秦勇2月9日,盐边县鳡鱼乡岔河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章站在芒果林里,看见今年的芒果已经开花,长势喜人,心里异常高兴。26年如一日,李明章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建设...
盐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