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帮扶 共富梦想更近了
□范济江 本报记者 张通
【新闻闪回】
2012年12月19日,攀枝花市对口支援边远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工作正式启动,东区、攀钢等8个帮扶单位、企业与盐边县格萨拉乡、仁和区平地镇等8个乡镇签订对口帮扶协议,计划通过对口帮扶,使受援乡镇到2020年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特色优势产业收入翻两番,与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本报2012年12月27日17版《富帮穷 强助弱 共同富裕梦想照进现实》对此事进行了详细报道,并在2013年5月30日19版以《攀枝花市今年实施16个重点帮扶项目 助边远山乡圆梦》为题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跟踪报道。
【事件再访】
路通了,产业活起来
2013年12月26日,盐边县鳡鱼乡小槽村,蜿蜒在海拔1700米到2000米山间、全长9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已经完成。村党支部书记袁忠辉指着宽约3.5米的水泥路告诉记者,这条产业环线铺通后,村里的核桃、烤烟等产业盘活了。
长期以来,小槽村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2010年,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小槽村开始发展核桃、烤烟、青花椒等产业,其中核桃种植面积目前达4000余亩,但落后的交通条件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
村民贺华明家种了28亩核桃,今年产的300多公斤核桃全靠人背马驮运下山。“没有路,再好的产业也没有前途。”贺华明说。
“8+8”对口援边帮扶给小槽村的村民们带来了希望。今年初,鳡鱼乡将该村9公里产业硬化路项目报给帮扶单位攀煤集团。1公里、2公里、3公里……水泥路不断延伸,形成一个大环线,全村的核桃都在这个环线内。
眼看着硬化路就要贯通了,村民们不时到工地去看看,大家议论着相同的话题:“明年核桃熟了,商贩们可以开车进来收购,方便多了。”袁忠辉也盘算着新发展:“明年准备把路两旁的荒山地都利用起来,再发展2100亩核桃。”
在对口帮扶过程中,除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如何发挥“扶智”作用,也是一些帮扶单位思考的问题。
2013年12月20日下午,盐边县共和乡烟站会议室里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们,大家对东区送来的美容师技能培训既好奇又期待。
共和乡荒田村村民雷琴年方25岁,进入美容行业已有3年时间,2013年初回到乡里开了一家美容养生馆。“以前跟店里的师傅学的,这次城里的老师到家门口教技术,机会难得,想通过培训提升一下。”雷琴说。
东区就业局局长谢应忠介绍,东区计划对共和乡20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除美容外,还有计算机、驾驶、焊工、电工等。同时,东区就业局还为乡亲们提供就业信息。
既扶贫又扶智
“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各个帮扶单位、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边远民族贫困地区改善基础条件,培训技术人员,发展农业产业。”攀枝花市扶贫和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8个帮扶单位2013年共投入资金2400余万元,建设乡村道路107公里,受益贫困人口近1.9万人。
记者发声
攀枝花市边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成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对口支援,成为帮助边远民族地区迅速赶上全市平均发展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一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贫困地区一条条道路修通了,一座座水利设施建好了,一项项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在“8+8”对口援边帮扶过程中,帮扶单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群众解决了多年急切盼望而又长期制约生产发展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在帮扶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群众积极出谋划策、投工投劳,靠天吃饭、闭门造车等传统观念逐渐被发展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等现代理念所取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口帮扶加上当地群众自身的努力,贫困地区走向富裕,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新年新盼
盐边县共和乡银弯村村民陈永强:
对口帮扶把我们出乡的路修通了,家里的核桃以后不愁卖不出去了。希望新的一年里学到更多农业技术,提高核桃的产量和品质,能卖个好价钱。
新闻推荐
3月8日一早,盐边县红格镇金河村党支部书记刘代品骑上摩托车奔向镇里。当天,红格镇召开专题会议核实风电项目征地范围。刘代品盘算着,村里部分集体林地被征用后,不仅荒山荒坡能得到有效利用,征地补偿还...
盐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