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攀枝花 务实民生有“质感”

四川日报 2013-01-10 17:03 大字

□本报记者 刘旭 张通 秦勇

乡村少年宫 放飞农家娃梦想

民生大事

教育助学惠及15万学生

2012年,8.8亿元资金投向攀枝花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教育助学工程。

这项工程包含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高寒山区温暖工程等八个分项。

截至2012年底,全市免除14.48万名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向9万多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2.2万余人;安排资金7.1亿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61.36万平方米;采购卧具1万套,送到16个高寒山区乡镇寄宿制学校的9222名学生手中……

幸福观测点

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中心校

1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中心校。走进整修一新、悬挂着“银江校区乡村学校少年宫”立体字的教学大楼,孩子们正在古筝、二胡、舞蹈、航模等功能教室专心学习。

记者发现,每间教室里都有两块牌子和两张表。两块牌子分别是班级牌和少年宫特色班的班牌,两张表则是课程表和少年宫特色班的安排表。学校校长兼少年宫主任万学龙解释说:“书画、十字绣、棋类、诵读等特色活动就在教室里开展,一室两用!”

忽然,一阵古朴、悠扬的乐声传来,循声而去,一间活动室里,十几个孩子正跟着艺术老师吹奏葫芦丝。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些农村娃的校园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是民生工程为孩子们造了福!”万学龙说,在市、区、镇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下,银江镇中心校2012年维修了教学楼,建起了少年宫,为学校和周边农村学生搭建了一个免费学习才艺的平台。

操场上,一群小学生正在踢足球,其中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孩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娃娃做航模得过奖,球也踢得好,在学校算是个‘小明星\’。”一位老师对记者说。

男孩名叫杨富贵,五年级一班班长,今年13岁。5年前,他跟随进城打工的父母从盐边县共和乡来到银江镇,在这里上了学。2012年2月,学校少年宫建成后,他参加了航模兴趣班,在去年8月举行的四川省中小学生航模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杨富贵的父亲杨毫云现在盐边桐子林一家洗煤公司打工,和记者连线时,他连连称赞乡村学校少年宫办得好,让娃娃学到了很多知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以前不敢想儿子能在省里拿奖,我把他做的航模摆在屋里最显眼的位置,一进门就能看到。”

万学龙还打算聘请更高水平的民间艺人、退休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担任特色教育辅导员,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办成周边农村学生娃的欢乐家园,“希望政府多建农村学校少年宫,缩小城乡孩子在素质教育上的差距。”

住进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

民生大事

百姓安居走在前列

百姓安居是攀枝花市2012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全年共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2187户;开工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2976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651户。

2012年以来,攀枝花市大力推进“三个走在全省前列”,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其中的内容之一。近日,该市对2013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落实情况进行了实地踏勘,基本落实2013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6075套。

幸福观测点

攀枝花市西区玉泉街道席草坪社区家盛巷

1月7日中午,记者走进攀枝花市西区玉泉街道席草坪社区家盛巷经济适用房小区,门口设有农产品销售点,门外不到100米就有公交车站、超市、医疗机构等。

居民和汝贤邀请记者到他的新家做客:70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房子宽敞明亮,52寸液晶电视大方气派,屋外自家花园里种着花草蔬菜。“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和汝贤乐呵呵地说。

和汝贤清楚地记得搬进新家的日子:2012年7月19日。在那之前,老和一家三代5口人挤在40平方米的老砖房里,条件差不说,旁边就是矿渣厂。“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屋里一夜一层灰。”和汝贤告诉记者,由于灰尘大,他和老伴儿都患上了鼻炎。

今年63岁的和汝贤退休前在西区一家砖厂当工人,买房子想都不敢想。3年前,社区开始修建经济适用房,他通过摇号花了7万多元就买到这套新房。“每平方米才1020元,不到周边商品房的一半。”和汝贤说。

在席草坪社区,292户像和汝贤一样的经济困难群众住上了新房子,该社区保障性住房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240套住房今年底前交付使用。

不久前,和汝贤加入了社区党员服务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居民。“希望小区修建个健身广场,安装健身路径,多种些树木和花草,让环境更美。”和汝贤说。

家庭无障碍改造 温暖万千残疾人

民生大事

爱心助残“动”起来

在2012年攀枝花十大民生工程中,关爱帮扶残疾人是一个组合式重要项目,在就业促进、扶贫解困、社会保障等多个大项中均有涉及。其中,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是一大亮点。

全市的目标是为200户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具体实施中,残联组织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不同残疾程度,不同居家条件为残疾人贴身打造便利设施,并为残疾人提供轮椅、手杖、盲杖等辅助器具。

幸福观测点

攀枝花市仁和区总发乡湾控村二组

1月7日傍晚,家住仁和区总发乡湾控村二组的残疾人郑腾莲推着轮椅正在院子里喂鸡,看见记者前来采访,热情邀请记者入座。

记者在她家的厨房看到,改造后的厨房水池台面仅有50厘米高,郑腾莲可以轻松洗菜、做饭,操作自如。

2012年,仁和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已完成40户,争取扶持资金20万元,从根本上改善了部分贫困残疾人家庭配套设施及出行条件,为营造完善的无障碍居家环境和残疾人居家康复,提高自理能力,融入社会生活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郑腾莲今年41岁,1998年因为车祸导致双下肢残疾,只能依靠轮椅代步,就靠丈夫黄银帮卖菜维持生计。这时,黄银帮回来了,郑腾莲立刻推着轮椅在客厅里倒杯茶给满头大汗的丈夫递过去,“多喝水,才不会上火。”

“这在以前哪敢想,都是我回来照顾她。”黄银帮一声叹息。

“推着轮椅还没有灶台高,能做什么?”郑腾莲也是一肚子苦水。

一切从2012年开始改变。仁和区残联在进行了入户调查后,为她“量身”制定了合适的改造方案,改造了厨房低位灶台、厨房水池台面及安装低位水管及水龙头,同时还为她添置了轮椅等。“通过改造,我能够在轮椅上自由出入,基本实现了生活自理。”改造进出门坡道后,她也能够走出家门,和邻居们聊天,甚至空闲时娱乐打牌。“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为家庭作出一点自己应有的贡献”,她对生活的憧憬在眼睛里流露。

新闻推荐

“斗釜歌”成了非遗文化

家乡的新变化,让来自盐边苗乡的代表自豪□本报记者杜蕾“我们红宝乡特有的苗族‘斗釜歌\’、‘绷鼓仪式\’都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乡亲们可自豪了。”1月28日,提起近年来家乡的新变化,省人大...

盐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