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飞歌彝家新寨本报记者王云一大早西昌市大箐乡
凉山飞歌彝家新寨
□本报记者 王云
11月5日一大早,西昌市大箐乡的彝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呼朋唤友往白庙村的彝家新寨广场赶。当天,凉山喜迎十八大《歌声飞出彝家新寨》专场文艺演出在这里拉开帷幕。这场文艺演出是继11月3日凉山州喜迎十八大系列文艺活动之《颂歌献给党》广场惠民音乐会后的又一重头戏。
“彝家儿女情深意长,要把最动听的歌声最优美的舞蹈最深情的祝福献给党!”共同沐浴党的光辉政策,共同感受社会主义和谐新凉山的勃勃生机,如今的凉山彝区,随着彝家新寨建设和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深入推进,正悄然发生着历史性巨变。
搬进彝家新寨的新家,白墙灰瓦格子窗,再也不是过去外面大雨、屋内小雨、黑暗潮湿的茅草房、石板房和瓦板房了。“不仅家变美了,生活也好了。”白庙村一组村民阿克吉哈说,去年他在寨子里开起农家乐,一年下来光是这一项就能挣七八万元。
来自十里八乡的各族干部群众对精彩的节目报以热烈掌声和阵阵喝彩。曾在今年9月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通过远程视频电话通话的白庙村彝族村民王子伙动情地说:“今天的节目演得太好了,唱出了我们彝家人的心里话和幸福生活。”
彝家新寨建设如火如荼,到2015年底,全州将完成1190个彝家新寨建设,改善9.89万户、49.45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通过实施以“送板凳、送床铺、送餐桌”为主要内容的 “板凳工程”,帮助彝区改善生活条件,据统计,2010年4月至2011年底,该州已向彝区群众捐赠板凳158.9万根、床铺及床上用品3.4万套、餐桌7138套。
攀枝花见证大时代
□本报记者 秦勇 张通
人物:盐边县城南社区腰鼓队队长任成学
眼中的变化:新县城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11月7日上午,盐边县新县城移民广场,100余名退休人员组成的社区腰鼓队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上世纪90年代,因二滩水电站建设需要,盐边人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在人迹罕至的荒山上建起一座崭新的县城,3万移民集中搬迁,创造了雅砻江畔的又一个奇迹。如今,居住在新县城的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城南社区腰鼓队队长任成学搬迁到盐边新县城已经15年了。说起而今的变化,任成学感慨万千。“以前住在老县城,房屋破旧,交通不便,迁到新县城后住上了崭新的楼房,开车到攀枝花市区只要半个多小时。”任成学说,新县城刚开始是光秃秃的,后来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周围环境也美了,社区还建起医疗、健身等场所。
人物:仁和区机关工作人员古兴国
眼中的变化:仁和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11月7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广场,该区喜迎党的十八大全国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如期举行。来自仁和区各机关单位的13支代表队、400余名代表以运动健身的方式迎接盛会的胜利召开。
仁和区机关工作人员古兴国在仁和工作了30年。说起仁和近年来的变化,他深有感触,“以前的仁和环境糟糕,大河像是一条臭水沟,辖区内没有高楼,住在低矮的房屋里,夏天像蒸笼一样。”
现在的仁和可是大变样,通过对老街的旧城改造、大河流域的景观打造,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街道宽敞整洁,古兴国不仅搬进了新家,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仁和也一举成为攀枝花重要的宜居中心,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建伟记者郝勇)12月28日记者获悉,由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等主办的第九届“昆仑奖”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司机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四川省攀枝花市的罗登方、资阳市的付天才分获“全...
盐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盐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