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敏:这里有我的青春和热血

攀枝花日报 2019-04-11 07:01 大字

王智敏近照。1972年,王智敏(右1)宣读上级通知。□本报记者 胡波 文/图

家住东区大地湾社区的王智敏今年72岁。王智敏当过知青,当过民兵,干过宣传员,最后成了摄影家。按她的话说,在三线建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她是“叫得上号”的“八大员”之一。“八大员”是指什么呢?“指导员、理发员、宣传员、卫生员、文书员、材料员、通讯员、安全员。”

1947年5月5日,王智敏出生于成都。1970年10月,经过层层选拔推荐,她光荣地跟随西昌知青民兵团来到攀枝花参加三线建设,担任统计兼宣传员。

王智敏所在的18连参与了朱家包包大会战,主要负责修建排水沟。她记忆最深的是5月初的一天,她和战友们正在五道河进行扫尾工程时,坡下的卷扬机突然失控,无法吊运物资,施工现场陷入了停工待料的困境。这时,一声响亮的“上啊!冲啊!”的呼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一群姑娘小伙儿争先恐后地扛起水泥、背着工具、抬着两轮车,穿梭在70度的斜坡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齐心奋战,所有现场急需物资搬上了山头施工处,确保了扫尾工程进度,为狮子山大爆破赢得了时间。

1971年5月21日,“轰隆”一声巨响,一团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万吨级炸药爆破的威力,把狮子山瞬间削平。站在对面山头的王智敏和成千上万人一起欢呼沸腾,场面蔚为壮观。站在最前面的王智敏和几位知青振臂欢呼的瞬间,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入了镜头,他们如花般美丽的青春成为永恒的影像。1994年,央视拍摄纪录片《移民城·攀枝花》时,摄制组找到了王智敏,回忆起那段光辉岁月,她依然满怀豪情。

朱家包包大会战结束后,1972年,西昌知青民兵团转而配合十九冶修建学校(现位于枣子坪的市第二十一中小学校)。民兵团负责送砖块、拌水泥等,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民兵团实行“三班倒”,没有手套,没有工装,手打起了泡,也没有人叫一声痛,喊一句苦。

1973年,攀钢招工,王智敏选择进入攀钢,留在了攀枝花,没有回成都。“我留下来,是因为这里有我的青春和热血。”

因为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王智敏酷爱写作和摄影。1997年预退后,她时常写点文章,不时在《攀枝花日报》《攀钢日报》等报刊发表。她还陆续参加了市影协、市老影协、攀钢老影协等协会。虽然身体不太好,但她总是背着相机东奔西跑,用镜头记录和宣传攀枝花,其作品多次在市内外各种比赛中获奖。

新闻推荐

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法院公告

本院受理的黄明超申请执行攀枝花大互通钛业有限公司人格权纠纷一案,因被执行人攀枝花大互通钛业有限公司未履行(2018)川...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