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区城市发展步履铿锵

攀枝花日报 2011-06-29 19:08 大字

本报记者 江潇 特约通讯员 张儒溟

五年间,西区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10平方公里拓展到2010年的12平方公里;2010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2%,城市化水平达到95%……

“十一五”,西区城市发展发生了极大转变:城市建设从零星式建设向大规模连片开发转变;城市管理从突击、运动向长效、日常的管理方式转变;城市功能从基础设施缺失向满足发展需要转变;城市环境从“灰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变。

西区百姓的生活也因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变得更加美好。

站在海拔1300米的西区白岩子山南麓,放眼四望,眼前的一切让人耳目一新,林立的高楼取代了昔日低矮破旧的平房,宽阔笔直的马路抹平了昔日的泥泞与曲折,绿色渲染的隔离带毗邻而接,蓝天、青山、绿水的交融勾勒出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

一处处建设工地热火朝天,一座座塔吊直指云霄,就像一支支如椽巨笔,浓墨重彩地描绘着西区最新最美的图画,酣畅淋漓地记录着西区快速前进的铿锵步伐。

科学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档次与品位,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西区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的一大有效举措。

攀枝花市正在构建川滇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西区作为全市的“西大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5年以来,借助冬旅会的召开,西区抓住创卫、创模、“长漂节”、生态区创建等机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乱”治理、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创建等为载体,累计投入近12亿元,实施12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污防洪、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美化、亮化、绿化、净化了城市。

编制了《西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西区工业园区控制性详规》等规划,明确功能分区,重点打造“政治商贸发展区、经济发展集中区、工矿生产保障区”三大片区,突出西区泉水、苏铁、漂流等特色,加大亮点风貌打造,形成了以主街道为重点的“花城”景观,打造了“万里长江第一漂”、被称为“巴蜀三宝”的植物活化石野生苏铁园、金家村飞碟训练基地等品牌,推进了滨江景区带建设。

构建“三横多纵”的交通网络,打通“南北相连”城市空间,新改建了法巴路、玉巴路、格杨路、五摩路、河石坝连接线、十二中连接线等道路,提前两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道路建设,尤其是2008年全面启动的沿江快速通道,它总长约16.7公里,投资约8.77亿元,这是西区的“生命之路”“环保之路”,建成后将极大地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环境。

目前,新庄村和庄上村被列入全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40.2%,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28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科学管理 创新监管模式 营造整洁有序环境

漫步西区街头,目睹的是街面干净整洁、商铺整齐林立、车辆停放有序,昔日游击作战的无照摊商少了……“十一五”以来,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西区城市更靓了,这种种变化不但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而且送来了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水平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西区完善以职能相对集中为基础的综合执法机制,按照精简、高效原则,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进一步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有效整合城管、工商、公安、交通、环保、卫生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切实缓解和扭转城市管理长期存在的多头管理、交叉扯皮状况。

深化以管理重心下移为特征的属地管理机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要求,坚持“费随事转、属地管理”原则,在各街办(镇)设置城管所,与攀钢、攀煤等大企业建立联合执法队伍,联合城管、工商、卫生、药监、质监、公安等相关执法部门,形成综合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街办(镇)城市管理责任,保障日常经费,做到权责利相统一,促进街办(镇)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市容市貌整治和环境治理上来,发挥街办(镇)在城市管理的教育指导作用。

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风貌打造,加强城市市容秩序管理,逐渐取消主次干道摊点,选择适合地点设置一批摊点劝导区,实施定点定位管理,确保摊点布局合理、设置规范、谋划有序;加强城市管理“双五包”工作,全面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杜绝城区主次干道出室经营、骑门跨店现象,确保沿街两侧店面门前卫生整洁、车辆停放整齐,“门前五包”责任书签订率100%,达标率90%以上;定期组织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管理顽症的治理力度,切实解决城区乱摆乱设、乱拉乱挂、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违法违章行为,基本拆除城区各种影响市容市貌的乱搭乱建,积极查处各种损坏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的违规违章行为。

增绿布景 拓展生态空间 推动森林城市步伐

“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生态西区、魅力西区”……一个又一个的口号,不是停留在口头,而是西区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

西区用统筹规划勾勒生态区和森林城市的发展蓝图,用试点推动生态森林城市建设的步伐。

生态建设和绿化建设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促进生态文明,推动城乡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绿色生态旋律被刻上了新时期的重强音。

为了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攀枝花市提出了在不远的将来将攀枝花建设成为“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西部生态工业强市”目标,西区结合实际,根据森林城市建设方案,分3个阶段7年完成。第一个阶段是重点打造干线公路两侧30—50米边坡和主城街心公园花化、美化;次重点打造区域为各次级公路边坡30—50米、进出西区的出入口和公路交汇点边坡20—40米的绿化、花化;第三部分为沿江绿化,包括05桥至观音岩水电站宜绿河段。项目实现后,不论是在高速公路行车,还是在主城区漫步,或是在江边赏景,映入眼帘的将是一幕又一幕独具亚热带风光的特色植被景观,让人赏心悦目。

西区为改变河门口公园环境建设差、公园内建筑密度高、功能设施不齐全、园内设施较陈旧的“以园养园”模式,逐步完善了河门口公园“三角花主题公园”建设,力争引进三角花品种或变种50至80个,打造市区居民休闲旅游度假好去处,满足攀枝花市人民的生活需求。

西区以西佛寺景区景点打造为重点,包括清香坪主城边坡、攀煤矿山极地、农村水土保持林等共6个版块,总投资111万元,今年完成后,将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于明年在全区全面推广。

生态立区、森林城市建设,吹响了新时期生态建设攻坚的号角,在绿色通道建设方面,围绕公路、铁路、水系两侧防护、景观等功能的配置进行;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方面,集中对公园广场、街道小区、休闲绿地等主要公共空间进行园林绿化;新农村绿化美化建设方面,侧重于突出完善新村、宅院、农田、路渠四周的绿化美化和防护林网建设。

以“线”连“点”,再集成“面”,将最终形成一个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优良、生态宜居的城乡绿化体系。

关注民生 突出以人为本 助推城市和谐发展

随着安置房的竣工交付使用和陆续建成,广大棚户区居民将彻底告别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住进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楼房,圆了棚户区居民长久以来的安居梦,极大地改善了民计民生。

“十一五”期间,西区牢牢把握城市建设发展的机遇和良好势头,以“创卫”“创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活动为契机,关注民生,狠抓发展,尤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西区区委、区政府按照“三个集中”发展战略要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共享城市发展成果。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攀枝花市西区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方案》等,严格按照四条标准要求进行住房建设: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居住品质提升,真正解决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住房难问题。

“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5平方米。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加强房地产市场开发,先后建成欧丽景苑、玉泉花园、金沙西苑、蓝湖国际等居民小区,提供房源1800余套;另一方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选择清香坪、大水井、河石坝等商贸文化繁荣片区,城市的黄金地段,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配套小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

自2005年以来,西区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2539套;建设廉租房1847套,占全市35.3%;发放廉租房补贴1359.2余万元,惠及8202户(次)低收入家庭,占全市的42.8%。

西区更是把棚户区(采空沉陷区)治理作为全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超前谋划棚户区(采空沉陷区)安置小区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实施一块、企业主体实施一块”的思路,从2009年至2011年,分阶段、分步骤,完成18298户的搬迁安置。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安置房4489户,在建7974户。

路是走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审视区情,西区须两条腿走路——

新一轮城市建设大幕再次拉开,目标直指“宜居宜业现代新型城区”。

“十二五”,西区城市发展坚持“适度超前、城乡协调”的原则,以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基地的实施,加快推进西区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新阶段。

——进一步扩大城区规模,建成区面积达到18.1平方公里,强化组团式发展的整体格局,增强集聚与辐射能力,人口控制在20万人左右,城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8.6平方米。

——大力推进交通网络建设,以省道310线为公路主骨架,以清乌复线、沿江快速通道等为主经络,以县、乡道公路为触角的“三横三纵”交通骨架,重点完成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大水井至沿江快速通道连接线、玉泉广场连接线、大黑山旅游公路至西佛寺景区道路、金家村至竹林坡村旅游环线公路、格里坪至庄上村大桥道路等一批主次干道的建设任务,服务好丽攀高速公路西区段建设。到2015年,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25公里。

——完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完成城市主要道路地下管线改造及雨污分流工程,新建改造排水管道8平方公里,日供水量达到8.5万吨;优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公交设施,线网长度225公里;完成清香坪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日处理污水总能力达到2.5万吨;对二坪子垃圾处理厂在现有日处理垃圾130吨的基础上进行三期扩建,积极促成灰槽子垃圾处理厂加快建设。到2015年,西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施城市“亮化工程”,主要道路路灯安装率、主要标志性建筑亮化率达到100%;五年新增绿地50公顷,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

——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坚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指导城乡规划,谋划城市的功能定位、空间框架、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依法管理城市,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的设置和管理,加强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居民小区的管理,逐步实现清扫作业机械化、店招设置标准化和城市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规划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功能,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共同管理好城市,经营好城市。

新闻推荐

决定任命杨自力为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元海为攀枝

决定任命:杨自力为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元海为攀枝花市财政局局长。决定免去:刘德顺的攀枝花市财政局局长职务。任命:冯明钢为攀枝花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