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改革中 “双轮驱动”

攀枝花日报 2011-06-30 19:07 大字

刚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攀枝花,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经济发展举步维艰。1977年,攀枝花市GDP仅为49612万元,财政收入6397万元。

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攀枝花,解放思想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于是,全市财政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调整到支持经济发展上来。

在改革中

日益清晰的权责分工

1980年,在攀枝花财政发展史上,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财政系统瞄准“放权让利”这一突破口,在全市开始实施“收支挂钩,增收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增收分成比例为上缴35%,留成65%;这一举措的实施,正式拉开了攀枝花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紧接着,一系列改革随之而来:1983年,市对区、县全面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6年开始,攀枝花市实行了3年的“递增包干”体制,确定的上解基数为11,110万元,递增包干上交比例为14%;1987年,攀枝花市恢复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增收分成”体制,在此基础上,试行财政收入超增长另定分成比例的结算办法;1989年,实行市按每年8.5%的“递增包干上解”的财政体制。

勇于开拓的攀枝花财政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日益完善。渐进式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实行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各级财政职责逐步清晰,增强了自求平衡的责任感。

“双轮驱动”

为经济发展增加活力

“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财政人工作的目标。为了激发经济活力,市财政一方面以财源建设为突破口,发展和扶持了渡口水泥厂、攀钢企业公司等一大批工商企业;另一方面,从1985年开始,分三步对地方国营企业实行了“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工资效益挂钩等改革,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造了条件,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益,并在1987年,组建了攀枝花市融资公司,为地方企业融资开拓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途径。

正是在“双轮驱动”下,1992年开始,攀枝花市经济活力被极大地激发:那年,全市GDP达348,955万元,为1978年5.2倍;财政收入达50787万元,为1978年5.7倍;地方财政支出达32320万元,其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支出达11,030万元,占财政支出34%,远远高于1978年水平。

新闻推荐

攀枝花钛资源综合利用又添新工艺

本报讯(记者宋俊康)29日,“隧道窑直接还原钛精矿制取富钛料工艺技术”科技成果通过市级鉴定,从而为攀枝花钛精矿综合利用开辟了又一条新途径。该项目利用隧道窑直接还原钛精矿,成功地实现了...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