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独门武器” ——写在仁和区机械制造加工业蓄势突破之际(三)

攀枝花日报 2011-05-31 19:19 大字

□本报记者 张中 晏洁文/图

“东林的汽车螺旋凹槽钒钛制动毂与汽车凹槽刹车片上的‘独门武器\’看似很简单,与传统制动毂、刹车片相比只是多了几个凹槽,如果企业技术不成熟的话,不仅找不准‘穴位\’,还会损坏产品”。日前,在采访仁和区机械制造加工业发展时,区经济商务局经济运行科科长严仲伦告诉记者:“就这多了的几个凹槽应用到汽车制动毂上,就能提高产品附加值近200元。”

东林只是仁和区依靠科技驱动机械制造加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攀枝花有钢铁,钢铁中含钒钛。钒、钛分别被誉为“工业味精”和“未来金属”,二者在提升金属产品性能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基于资源优势和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本世纪初攀枝花境内冶金企业纷纷把发展目光瞄向钢铁精深加工。尤其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更激发了攀枝花市民间资本进入以钒钛为“卖点”的机械制造加工业的热情。

5月20日,烈日下,东林汽车制动有限公司建设现场略显清静,2台压力机正在施工。“现在,公司综合楼、办公楼主体已完成。厂房地下管道、电缆安装已结束,待地面硬化后,钢结构厂房搭建工作将全面铺开。”公司经理梅向东一边介绍,一边将记者带到工地旁一排红砖“工棚”内。

“做了汽车零配件加工的生意,才知道汽车产业‘塘子\’有多深”。谈到汽车零配件加工,梅向东摆起了自己多年的亲身感受。本世纪初,攀枝花市的民间资本依托资源优势,加入汽车零配件加工的大军中,但由于自主研发能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很多企业只能分到汽车“大餐”中的残羹剩饭。

正当这些企业困惑之际,2004年5月,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根据政策精神,国家将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并促使其实现规模生产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支持汽车、摩托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建立产品研发机构,形成产品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

春风吹来,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配套了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技术奖励、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鼓励企业采取自行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自主科技创新。

“目前,我们拥有5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技术,已与28家汽车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一张油渍斑斑的木桌上摆放着大大小小5个汽车零配件,而这些“家伙”的落地,梅向东花了近10年的时间。据他介绍,2001年,他作为重庆一家齿轮厂的销售代表来到攀枝花,不久便被攀枝花含钒钛的钢铁深深吸引。在与攀钢洽谈中,由于他们厂生产所需钢铁规格多、数量小等原因,未能与攀钢达成供货协议。随后,他凭借多年从事齿轮生产、销售积累的经验,与攀枝花市投资者合作,开办了一家齿轮厂。

在齿轮厂不断进行技术积淀的基础上,2008年,梅向东开始了依靠攀枝花含钒钛钢铁提升汽车零部件性能的研发之路。

如今,润莹、富邦等一大批企业纷纷瞄准汽车发动机、变速箱齿轮、齿圈,制动毂、制动器、曲轴等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汽车“下半身”零部件项目抢滩仁和。

“近年来,全区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每年获得各级党委政府的科技奖金都在300万元以上”。仁和区科技局局长王鑫介绍,在良好政策推动下,近年来,仁和区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自主研发、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不仅建成了全市首家以知识产权形式集纳股份的企业,同时规模以上的机械制造加工企业中,80%以上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按照《仁和区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年~2020年)》,到2020年,该区机械制造加工业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及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将达到1500人,占全区相关人才的比例近20%。

目前,“仁和制造”汽车零部件,耐磨、耐用是其共同的特点和优势。但和人一样,个别“部位”突出,未尝是一件好事。为此,仁和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开始在市场资源共享等方面积极探索。而更让人期待的是,“十二五”期间,仁和区将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全力推动企业向总成制造、整机制造方向发展。

新闻推荐

迤沙拉谈经古乐 非遗节上吸眼球 □本报记者 江潇文/图

6月1日,一阵阵清越典雅的演奏声飘向场馆外,不少人循着音乐声走进了攀枝花展馆。只见5位老人,身穿里泼彝族服饰,手持古筝、京胡、三弦等不同乐器,演奏出了具有浓郁的丝竹乐风味,夸赞之声不绝于耳。...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