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苞欲放的“金花” ——米易县撒莲镇金花塘村脱贫攻坚记
□特约通讯员 曾仲文
本报记者 周翼
抓实富民产业发展,抓实教育文化治贫;抓实生态扶贫搬迁,抓实脱贫机制完善……近日,记者走进米易县撒莲镇金花塘村,看到一系列扶贫举措正在这里生根发芽。
金花塘村位于米易县撒莲镇西北部,是一个以凉山自发迁居户为主的彝族聚居村,也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近年来,金花塘村坚持高起点弥补晚起步,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个教学点
托起山村的未来
年9月1日,金花塘村7岁的彝族小朋友杨博文到镇中心校上一年级了。在学校,他基本上能听懂老师说的话。
杨博文能听懂老师说的话,得益于村里举办的教学点。由于金花塘村是一个彝族村,村里像杨博文一样的小朋友在学前基本上都是用彝族语言交流。以前,孩子们到了年龄就直接送去上一年级。可由于语言不通,很多小朋友根本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喊拿书不知道,叫翻书也不晓得,这个样子,咋个学得好嘛?”村党支部书记吴复俊说。
年9月,村里的教学点办起来后,多名学龄前儿童进入教学点,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有三项:一是日常的汉语交流;二是交通规则;三是日常行为习惯教育。
今年岁的翁古史坡是教学点的一名临时老师,他是地地道道的金花塘村人。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年,村里的小学撤并到镇中心校后,有中专文化的翁古史坡和另一名彝族小伙就在教学点教学。翁古史坡介绍,孩子们刚到教学点时总是哭,哭完了就睡,睡醒了又哭,教学工作很难开展。“那时候我总会带一些糖果,先让孩子们打起精神,然后才开始上课,大概持续一个月左右,情况才好起来。”
杨博文现在的班主任瞿建荣说,杨博文现在在班上的情况算是比较好的,基本上能够听懂老师说话,“金花塘这个教学点办得好,如果没有衔接,我们根本没法教学,更谈不上教学质量。”对于这个教学点的设立,村民们纷纷表示赞同:“金花塘村要脱贫致富,必须得有文化。我们这辈没文化没法了,娃儿们要是没文化,这个村可就没未来了!”
一项新技术
圆了住房的梦想
离开教学点,翻过一个小山包,就到了***建档立卡户翁古呷呷的家。刚从地里回来,一身泥水的翁古呷呷说,修房子是他家目前头等重要的大事。但由于经济紧张的原因,建房一直以来只是他心中的一个梦想。不过,米易县相关部门和撒莲镇党委政府引进的一项新技术解决了翁古呷呷建房经济紧张的问题。
年,省住建厅在金花塘村试点生土夯实技术,这个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当地的土壤加上一种特殊粘合剂混合后,制砖或者筑墙,可以减少很大一笔费用。
翁古呷呷算了一笔账:因为金花塘村海拔高,修建砖房的话,水泥、钢筋、红砖的运费特别高,以建平方米房屋计算,从安宁河谷拉砖、拉沙、拉钢材等上山来建,成本价要万元左右,即便是改用空心砖,也要八九万元,“如果采用生土夯实技术,由于节约了运费和材料成本,总费用也就在五六万元。”
对于生土夯实技术,吴复俊充满了信心,因为他听说这个技术在外省也成功过。目前,金花塘村的泥土样本已经送到省里的部门进行检测,只要配出相应的粘合剂配方,就可以在建房时使用。吴复俊说,翁古呷呷用生土夯实技术建房只是一个试点,如果成功,就能为村民节省很大一笔开支,这对于金花塘村的脱贫攻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希望借助***之力,改变金花塘村村民的居住环境,让他们住上好房子。”
一个产业
点燃致富的希望
住上好房子,还得过上好日子,要过上好日子就离不开产业的发展。
金花塘村岁的村民王福强前几年在西昌打工修车,听说家乡现在发展很快,年年底他就回到家里发展起了芒果产业。“仅年,政府就无偿为我家提供了价值多元的芒果苗,加上以前种的,总面积已有亩左右了。”
如今,金花塘村以金花塘环村产业带、村委会至楠木河两个特色产业带和彝家新寨为主体的区域开发已布局完成。在村里的产业发展规划上,以海拔米为线,上面种植核桃,下面种植芒果,亩芒果基地、亩核桃基地已具雏形。“到目前为止,党委和政府前前后后一共为村民们免费发放了株芒果苗,但还不够。”吴复俊说,光把芒果树种下去还不行,还必须学技术管理。为学好技术,撒莲镇和金花塘村两委还多次组织村民前往盐边县、仁和区的芒果基地学习,也多次邀请农技专家到村里传授种植技术,修枝、嫁接、施肥等,每一样都要学,而且要学会。
“年初,村里还统一修建了口蓄水池用于芒果的灌溉,等到年2月,我家的芒果树就可以嫁接了。”望着山上的芒果树,王福强的脸上满是笑容,“村里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们聚在一起讨论得最多的是哪家的经济林木栽得多,哪家的管理技术最好。大家都觉得脱贫没有啥子问题,致富也很有希望,大家劲头都很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琴进入腊月,年味越来越浓。“杀年猪,吃刨汤”是农村的民俗之一,谁家宰杀年猪,都要邀请亲朋好友到家吃饭,周围邻居也会主动到场帮忙,场面热闹,其乐融融。杀年猪月日,阳光明媚,米易县新山乡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