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米易溯源

攀枝花日报 2016-10-19 00:00 大字

□吴兴刚

稍稍上点年纪的人,特别是西昌、会理、德昌一带的人,都喜欢把米易称作迷易。前些年来,又有人把“迷昜”挂在口中,还有一些人则翻出了更老的称谓:明夷。

由此看来,米易至少有四种称呼,即明夷、迷昜、迷易、米易。

翻开《米易县志(1991-2006)》,在其概述中的第一句话就是“米易,古称迷昜”,可惜的是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在书中并没有明确的交待。

攀枝花市民俗专家刘胜利在题为《“迷阳”何来》的文章中这样叙述:一支傣族武装,从景东出发,配合明军北上追剿元朝残部,经上百次战斗进入安宁河谷。原来这支武装是景东傣族上层人士响应明军号召组建的地方武装,当平定元军后,被明王朝赐姓为安,分封为土司,进驻安宁河下游。当安氏土司率领他的子弟兵进入米易撒莲时,正值冬季,迎着初升的朝阳行进在安宁河下游地区时,河谷之中大雾弥漫,太阳在大雾的笼罩下迷迷糊糊,没有了金色的光芒,像一个血色的圆球高挂在浓雾之中。见此情景,安氏土司惊呼“迷阳”,并以此作为自己封地的地名。后来写作书面语言时,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达只能见到一半太阳光芒的真实场景,便把繁体的“阳”字去掉一半,也读阳。“迷阳”之名由此而来。

这种说法的依据如何,刘胜利没有仔细交待,不过与民间传说较为吻合。民间传说,由于地处安宁河下游,每到冬季,撒莲总是河雾缭绕,直到中午时分,河雾才慢慢散去,所以,取其雾罩太阳之意,名迷昜(古之阳字写法之一)。有学究考证,“迷昜”之意与杜甫《送灵州李判官》中的诗句“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相通。理由是这样的,从地理位置上讲,此地在风流山之东南,安宁河之西北,用山之南、水之北氛迷之昜,说得过去也容易理解。

也有人查阅史料,发现在清同治年间编纂的《会理州志》中有“迷昜”之称的记载,在其第七卷中收有乾隆年间举人严尔僡的作品《玉墟山赋》,里面有“迷昜万倾资灌溉”的句子;在其八卷收有乾隆时迷易巡检司巡检陆蔚的词作《一剪梅·迷昜复任词》,内中有“频年薄宦任殊方,千里思乡,万里思乡,东风管领到迷昜”的词句。黄炎培在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时,组织川康考察团,沿南丝绸之路的川南及宁属地区考察,所见所闻让他留下不少诗词歌赋,在流传下来的一首叫《会理道中》亦有“日出迷昜因积潦,时邪痛仆究行疱”的诗句。解放前,撒莲教师王宗洪曾作《迷昜八景咏怀》,其中也有“玉墟雪映迷昜镇,彩瘴飘渺黑龙潭”之句。清咸丰年间,《邛嶲野录》作者何东铭也曾自称“蜀南迷昜增生”。清乾隆年间,还有一个叫迷昜山馆的处所,在其馆碑上镌铭曰:“迷昜山馆系巡检陆蔚创修于迷昜巡检所治西。馆内建有玉墟楼一座、官梅草堂三间、涵光阁三间、榴桂亭一间、澄池一泓、花木互映。”解放初,撒莲老街汪家坝的寨门上还有“迷昜镇”三字,集镇上有东南西北四道大门,分别书有“东来重镇”“滇南孔道”“气爽西云”“北门锁钥”。

关于迷昜变为迷易,现在流行的普遍说法是,一捐官到任后,将“昜”字误读为“易”,迷昜因此就变成了迷易。对于这种说法,可信度如何?没有找到确切的史料记载,姑妄记之。有兴趣者不妨去探寻一番。

在写作此文时,看到一篇由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冯广宏撰写的文章,与前面的考证完全不同。他在文章中写道,米易旧称“迷易”,此名始见于明代文献,至少有数百年历史。他找出的依据是明朝曹学佺(1574-1646)《蜀中广记》卷34据天顺五年(1461年)《大明一统志》:“迷易千户所,在(会川)卫西北八十里。”《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月鲁帖木尔反,合德昌、会川、迷易、柏兴、邛部并西番土军万余人,杀官军男妇二百余口。”“寻改为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领迷易千户所。土官贤姓,其先云南景东僰种也,徙其属来田种。”明万历谭希思《四川土夷考》“迷易土官贤姓也。初,云南景东府僰夷头目阿骇,徙其属来往种。”

诸如此类的记载,冯广宏引经据典,并进而考证说,文中所说的僰夷(彝)即今傣族。迷易土官阿骇,从云南景东而来,因此带来了景东地名多用傣语的习俗,因此不妨推测“迷易”这个地名,很可能存在傣语因素。清雍正《景东府志》卷三说那里“语言柔绥,呼父为波、母为咩”。“迷”字与“咩”同音,从现在的西双版纳勐腊县原名“易武”得知,那里的“易”,傣语里是美女之意。所以按傣语来说,“迷易”一词的含义就是“母美”,是最早至此的傣族移民,以此赞美米易,认为这块地方,像母亲一样可爱。

同时,他还考证说,在《邛嶲野录》摘录的许多志书资料中,也是以“迷易”一词进行表述,而没有“迷昜”的表述。至于有“迷昜增生”之类的自署名号,陆蔚修建“迷昜山馆”及其写下《一剪梅·迷昜复任》的词,说明在前代文化圈里,将民族语言的译写、文化内涵不深的“迷易”称为“迷阳”“迷昜”,是一种充满了文化气息的雅称。同时,他还特别指出,古代木刻史志文献,提到米易时皆作“迷易”,除本地文献外,没有刻作“迷昜”的,故而并不存在误传、误写之说。因此,不能说“迷昜”是米易的原名,而应该说是一种雅称。

专注研究米易历史很长时间、参与编纂《米易县志》的夏培宽撰文说,从见诸史料的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迷易千户所至1952年更改县名的560多年时间里,所有正史、志书记载中,历代地方政权建制更迭中都是沿用的迷易名称,未见使用迷昜。关于迷昜的来历,他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安宁河水猛涨,冲毁了坐落在扎外村的民房和迷易巡检司衙署后,街道和巡检司衙署迁至汪家坝,时任巡检为场镇寨门题写“迷易镇”时将“易”字误写为“昜”。在那个时代没有谁敢得罪巡检大人,指出舛误。有的文人趋炎附势,在文学写作中引用“迷昜”,以讹传讹,以至民间有“迷昜”为名之说。

至于近十年来,有人在记叙有关米易县名由来中,一说米易地区古时森林密布,遮天蔽日的瘴气迷住了太阳而得名;又说安宁河谷日照时间长,是太阳迷恋的地方。夏培宽认为,这是对字意的揣测臆断,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不可信。

事实上,在明洪武以前,米易还有个有据可考的名字,叫“明夷”。至于因何而名,大约有两种说法,一是取自《周易》中的卦名。《周易》64卦中《明夷》卦位列第36卦,在《彖传》中的解释是:“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象传》申论说:“明夷卦下离明、上坤地,故有明入地中之象。明入地中,则光明潜藏,故称明夷。”意思是说明夷卦的卦象表示太阳落入到地中。米易是古代人想象中的西边“日没之地”,借此命名这块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土地。二是在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南丝绸之路中庆(今昆明)经由罗罗斯(西昌)接通成都,在罗罗斯所辖境内设有驿站29处,在米易境内设一驿站,名“明夷”,此后相当一段时间,见诸史籍的关于现米易的称呼均为“明夷”,以致有人考证认为后来的“迷易”之称是“明夷”谐音。

诸如此类的考证,莫衷一是,集纳在此,有待方家继续考证。但前些年来,米易确有不少活动冠以“迷昜”之名,倒是确实存在。 

1951年7月,西康省批准设置迷易县。10月,迷易县成立。1952年5月9日,政务院批准增设米易县。关于迷易改名米易,说的是米易气候独特,盛产大米,且一年三熟,大米来得容易,故称“米易”。也有一说,是因为在当时那个破除封建迷信的年代里,鉴于“迷”字有封建迷信色彩,用于县名不妥,因此改为米易。不管个中缘由如何,不过,随着县治的迁移,“米易”之名成了县城所在地的代称,却是不争的事实。

新闻推荐

攀莲镇新建成3个标准化养牛圈舍

近日,米易县攀莲镇一养殖项目通过县级验收,3户申报将传统畜牧业放牧饲养改为圈养舍饲的农户达到验收要求,每户将获得1.2万元的财政奖补资金。据了解,该项目涉及攀莲镇贤家、柳溪2个村的3户养殖户,项目...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米易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