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要点

乐山日报 2016-03-04 08:26 大字

■ 李大中

乡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繁荣乡村文化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推进“文化强区”战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对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虽然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体系,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现有文化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凸显,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

就当前市中区地方乡村文化建设的情形来看,需要因势利导地抓住要点,并通过以要点为纲,带动乡村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引导群众从生产、生活的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

提高认识,广开思路,激发农民主体作用。农民需要文化,但文化发展更需要农民的参与。农村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着乡村文化建设就是为农民服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唤醒农民的参与热情,调动沉睡于乡野的文化资源,从而形成文化创造力,有力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市中区有着丰富的乡村特色文化,苏稽镇的牛文化、悦来乡的平羌三峡文化、白马镇和童家镇等乡镇的龙狮文化等等。为此,要充分发挥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进一步挖掘提升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创作出一批说农民的语言、反映农民身边事“接地气”的文艺作品,让农民感到亲切自然,这是满足农民文化精神需求的必由之路。

城乡帮扶,统筹协调,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独特要求。要充分认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人才和投入等方面向乡村倾斜,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文化网络的建设,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协调发展的统筹机制,并以此带动乡村文化整体建设。同时,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文化机制,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乡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要进一步实施全区城区文艺团体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结对帮扶工作,有效整合城市和乡村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文艺作品内涵,培养壮大乡村文艺骨干队伍,辐射带动全区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一支有效的辅导队伍

建立和完善文化队伍用人机制,优化调整队伍结构。积极建立和完善基层乡村文化队伍用人机制,建立“公开、公平、择优”的人才管理制度,加快引进一批学有专长的优秀青年人才,重点引进编导、音乐、舞蹈、 美术、文艺创作等紧缺专业人才,解决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队伍专业人才缺乏问题,使基层文化队伍在年龄和专业上呈现合理的结构分布。同时依托文化志愿者队伍,培育一支乡村文化指导员,建立文化人才服务基层、联系项目工作制度,深入乡镇、村组指导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卓有成效的培训辅导工作,逐步形成一个基层文化辅导网络,通过管理、培训、传承、实践,激活乡村文化人才的潜能和创造力。

扶持艺术团体,培养一批乡土文化人才骨干。近年来,全区乡村艺术团体呈现雨后春笋般发展态势,规模不断壮大。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指导,有效提升团体的文化内涵,提升群众文化服务能力。同时,建立乡土文艺人才库,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作用,使各乡镇和各村做到有一批人员稳定的文艺队伍,经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要充分挖掘乡土人才的潜能,扶持传承社会优秀文化的民间艺人,如凌云毛狮子、龙灯、水族灯、牛儿灯、柳莲柳、旱船等民间传统文化艺人年龄都偏老龄化,需要不断培养后续人才,焕发活力,真正让乡土文艺人才挑起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大梁。不断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抵制低俗文化和传统陋习,让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占据农村这片广阔天地。

三、开展精神层面的各种文化活动

创新形式,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精神内涵。缺少好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内涵,势必导致文化阵地缺少生机和活力。针对乡村文化生活需求多样性的特点,文化工作内容要从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观念,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融入基层文化工作中,坚持在基层文化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同时还要针对基层群众生活水平、知识层次、文化需求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活,帮助农民开展自编自演,结合传统民间文艺特色,注入时代生活的新内容,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让农民来当主角,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知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品牌,实现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做大做强具有特色的品牌乡村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旅游文化、商贸文化发展。要让乡村文化阵地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培育农村特色文化,让乡村特色文化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核心内容。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腰鼓、曲艺、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项目,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特色小吃、传统美味等饮食文化品尝项目,如苏稽乌木博览苑、翘脚牛肉等,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等,实现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在基础人群中培养文化情趣

文化情趣体现个人对文化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情趣,兴趣可以升华为情趣,参加丰富的文化生活,是陶冶健康高雅的文化情趣和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要重点在全区乡村文化干部人才队伍、文艺团队和乡土文化能人中培养文化情趣。一是大力开展各类文化培训,积极提高乡镇、村文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乡村文艺团队,不断创作和演出形式丰富多样,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文艺作品;三是进一步发挥乡土文艺人才、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作用,通过积极“传、帮、带 ”,“种 ”下文化火种,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乡村文化争放异彩、文化大繁荣的可喜局面。

(作者单位为市中区委宣传部)

新闻推荐

点燃孩子求学的希望 ■ 贺欣

“谢谢叔叔阿姨们长久以来对我的支持和关心……”9月2日,在米易县计生局办公室内,即将出发回川北医学院读书的大二学生程忠手捧2000元助学款,满怀感激地对工作人员说。“不用谢,只要你学习年...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