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心思“沉”下去项目“跑”起来

四川日报 2015-11-12 09:10 大字

攀枝花93名“第一书记”到村两个月

□本报记者 寇敏芳

11月4日至6日,攀枝花市2015基层团干部、大学生村官暨贫困村“第一书记”培训班正式开课,全市70名贫困村“第一书记”相聚一堂,学习如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申请、农村电子商务等课程。

今年8月,攀枝花市选派93名机关优秀干部到93个“涣散村”、“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现已经全部到岗开始工作。据攀枝花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冷方旗介绍,根据最新的督查情况,“第一书记”们已基本适应了基层的工作和生活,正甩开膀子开展工作。

完成角色转换

11月4日,记者在培训会上见到向舟,她现在是盐边县鳡鱼乡马鹿村“第一书记”,从没在农村生活过的她已经有一个月没回盐边县城的家了,由于镇里到县城的班车需要到其他乡镇中转,回家之路令她感到异常艰辛,不过,更难的却是在村里生活和工作。驻村的两个多月,她终于走访完全村63户贫困家庭,这个进度并不算快,因为向舟的“家访”需要至少一名当地村干部陪同,充当翻译。

攀枝花的贫困村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以马鹿村为例,全村近90%的人口是彝族群众,语言关是“第一书记”们的第一个难题,如果过不了这关就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向舟开始留心彝语的发音和含义,通过强化训练,她已基本掌握生活常用语言。在走访过程中还帮助一个贫困家庭申请了低保。

“‘第一书记\’基本已经完成角色转换。”冷方旗说,市委组织部逐一了解了“第一书记”的情况,协调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困难,目前“第一书记”已基本适应了基层生活,大部分“第一书记”已经完成了贫困户的走访调研并将着手开展工作。

走在跑项目的路上

在米易县新山乡新山村,“第一书记”沈杰虽然驻村只有两个月,却是该村的旧相识,在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工作的他,曾经多次到村里指导农民种核桃。“以前来给他们教技术,我们一走又按原来的方法,核桃总是种不好。”沈杰已经走访完所有的贫困户,发现贫困的根源就在于产业不兴,目前全村已有4600亩核桃,但基本为低效林,挂果的仅有500亩。这次入村担任“第一书记”,沈杰已经将振兴核桃产业列入了主要工作目标,他打算手把手给农民教技术,打造出一个1000亩的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再通过基地的示范效应带动全村核桃产业升级。“第一书记”们到村后普遍比较重视产业的发展,不少“第一书记”已经“上道”,开始跑项目,找投资,谋划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此次来学习,沈杰对专业合作社的内容很感兴趣,“现在村里还没有合作社,我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发展几个,今后把我们种好的核桃卖出去。”

制定发展规划

仁和区布德镇老村子村“第一书记”张菲菲跑项目之余,开始着手村里的产业新规划。

张菲菲到村的时候正是芒果采收贩卖期,看着农民辛辛苦苦种的芒果因外来商贩压价而收益缩水,张菲菲感同身受。

他整合了村里现有的合作社资源,并协助办理了工商、税务登记证,挂起了村合作社的牌子。他和村干部们商量,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在村里建个自由贸易区。由村里的合作社主导并分级定价,在村自由贸易区统一交易,避免大户压榨小农,保证农民利益最大化。

待线下平台建成后,张菲菲还打算在老村子村发展电商,他正在跟运营商联系,希望把4G信号覆盖到村。完善基础设施后,电商该如何搞,张菲菲也在学习中。

“第一书记”们的工作从曾经的“千事一面”到现在的“方方面面”,难免有知识储备不足的时候,冷方旗说,对于“第一书记”的培训将贯穿始终,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制定精细化的培训内容。

新闻推荐

189名学员和1279个贫困村“大课堂”

本报记者独家见证全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第五期培训班体验式教学——核心提示◎从2015年12月1日开始,全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第五期培训班正式转入体验式教学阶段,四个专题班的189名学员深入8...

米易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易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