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枝花打赢扶贫攻坚战
□秦勇图片由攀枝花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提供
12月9日,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乡道角村,几十户人家聚居一起,房屋鳞次栉比,鸡犬之声相闻。白的墙、青的瓦……修葺一新的民居营造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宽敞平整的院坝、整齐划一的羊圈、绿油油的菜地……仿佛一处世外桃源。而那新建的厨房和卫生间,新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又处处透露出现代的气息,与都市接轨。
“现在出门有大路,山上有水池,家里有产业,日子确实好了,政府对我们这么好,我们要倍加珍惜。”村民毛占兵高兴地说。
道角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只是攀枝花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以扶贫攻坚为统揽,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把加快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制定和完善加快边远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力争通过3-5年努力,促进边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干群关系等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民族团结得到加强,经济社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与平坝河谷地区同步奔小康,共建共享幸福攀枝花。
攀枝花市委书记刘成鸣认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深入实施***战略,打响扶贫攻坚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缩小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攀枝花市市长张剡认为,边远贫困地区是攀枝花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要通过***,让边远贫困地区迅速赶上全市平均发展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幸福攀枝花,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场轰轰烈烈的***攻坚战在攀枝花打响。
道角不再遥远 拉近心里的距离
道角村与云南省宁蒗县仅一山之隔,路途遥远。如今的道角村,水通了、电通了、路通了、通讯通了,房屋修葺一新,牛羊也能出山了,村民们生产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在一年多前可不是这样。
33岁的村民马小富身体很结实,走山路可谓如履平地,但他还是觉得以前去温泉乡赶一趟集很不容易。
家里没有盐了,需要去乡上买。“天没亮就打着火把出门,爬坡上坎要走好几个小时。”马小富感受颇深。“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这是一年多前道角村的真实写照。这里的村民过着与世隔绝、刀耕火种的日子:没有通电,村民仍然靠松明照明,也看不上电视,听不到广播;没有通讯、没有公路,除了买盐难,村民连猪牛羊都不多养,只能自给自足,孩子们上学也时断时续。
由于交通闭塞,许多村民几乎一辈子从未走出过大山。
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始终心系边远贫困山区群众。2012年4月,刘成鸣从格萨拉徒步3个多小时,翻山越岭来到道角村。
远方的贵客来了,寂静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马小富第一次看到市里的领导到家里来走访,一时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面对原始而寂寥的村落和老旧透风的土坯房,面对乡亲们期盼的目光,刘成鸣郑重承诺:乡亲们的困难,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攀枝花全面奔小康的路上,绝不让偏远山区的困难群众掉队!
一切都在悄悄地变化中。大约一个月后,道角村建起了通信基站,6位村民率先用上了手机,可以和远方的亲戚朋友联系了,了解牛羊价格等信息。
又过了两个多月,村民家里亮起了电灯,村民的心也亮堂起来。
今年1月,从温泉到道角村干河组的15.5公里水泥道路全线通车。道角村彻底告别了“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历史。
通过***,攀枝花还在道角村实施了风貌打造工程,修缮住房、新建厨房厕所、平整院坝、改造羊圈。
路通了,村民们可以骑着摩托车去赶集,一个来回只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寂静山村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收购土豆和牛羊等。不久前,村民马当史就卖了3只羊,挣了2800元。
马当史是省委宣传部的联系户之一。他家最早有太阳能热水器,最早有太阳能电视机。
太阳能热水器就是省委宣传部送来的,还帮他家建了一个小浴室,可以天天洗热水澡;太阳能电视机是市委送来的,在干河组还不通电的时候就可以看卫星电视节目,当时有许多村民都跑到他家里来看电视,村民们第一次发现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近。
现在道角村的乡亲们家家户户都有了政府赠送的太阳能电视机。
为了彻底改变道角村的面貌,省委宣传部多次详细了解道角村的发展规划和项目推进情况,曾经召集10多名厅、局、委、办的负责人专题研究支持道角村的脱贫发展问题。在温泉乡的台账记录上,定点联系帮扶道角村的厅级单位就有10个。
通过各级单位的定点帮扶,昔日穷山沟里的道角村不再遥远。不仅是路拉近了心中的距离,电波拉近了心中的距离,最重要的是心中的那份牵挂拉近了心中的距离。只要心能够到达,再遥远的地方也近在咫尺。
彝家新寨 山区群众过上都市生活
筑路、砌砖、和泥沙……12月6日,米易县麻陇彝族乡新田村处处是村民忙碌的身影。站在自家正在修建的新房前,彝族村民马德银异常激动:“快点、快点、再快点,新房快完工了。”
马德银家有6口人,多年来一直住在3间低矮的土墙瓦房里。“老房子太小了,一家人只能挤着住。”马德银说,等新房建好,全家人就可以住得舒服些了。
今年,四川省在甘孜州九龙县21个村和攀枝花、泸州等4市4村建设“彝家新寨”,米易县新田村“彝家新寨”项目名列其中。6月,麻陇彝族乡新田村“彝家新寨”第一个集中居住点——水鸭子组团点住房建设项目正式开工,这也是攀枝花首个“彝家新寨”项目试点村,计划今年12月完成主体建设,2015年3月前完成配套设施建设。
麻陇乡“彝家新寨”项目总投资1671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补助740万元、农户自筹931万元。项目分水鸭子组、凉棚组和李家堡组3个组团布局,新建农房有4种户型可选择,同时打造3000亩的核桃基地、1000亩现代烟叶基地。“彝家新寨”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自主实施”的方式进行,新寨建成后,可惠及新田村居民87户,共计760余人。“按照现在的工程进度,明年春节前能够搬进去。”看着即将建成的新房,马德银的脸上充满了期待,“终于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据了解,麻陇彝族乡“彝家新寨”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除了用于建材补贴外,主要用于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建设4公里入户道路,改造1个900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新建6个村内公益设施及环境项目,新建3个垃圾房和87口农村沼气池,打造集中点环境绿化地块1800平方米,解决760人的饮水问题。
麻陇“彝家新寨”只是攀枝花建设边远少数民族幸福美好家园的开端。明年,攀枝花还将在仁和区啊喇乡啊喇村实施“彝家新寨”建设。从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社会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着力,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山就势、沿路建设,突出山区特色,新建彝家风俗住房100余户。
攀枝花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吕小平表示,通过实施“彝家新寨”项目建设,整村推进、全面改善项目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用电等基础设施,改造破旧住房,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完善公共服务。打造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良好,环境优美,房屋错落有致、整洁美观,具有彝家风情,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公共服务配套的新型彝家村落。
连片扶贫开发 加快群众致富步伐
“6个大棚的玛咖已经成熟了,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2月4日,盐边县格萨拉乡洼落村村支书马尔耳说:“今年,村里玛咖育苗基地已经育好了800多亩种植面积的苗子,成果丰硕。”
硕果累累的背后是,今年4月,攀枝花正式启动格萨拉彝族乡连片扶贫开发,通过实施4大类46个项目建设,推动格萨拉乡洼落村、大湾村、坪原村、韭菜坪村、羊槽子村5个偏远山村实现产村相融、产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按照2011年的贫困标准,格萨拉乡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区5个村共有贫困人口3448人。
“到今年末,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新增2403元,达到7715元。”盐边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负责人介绍,格萨拉乡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分3年推进,总投资7059.12万元,整体完成时间为2016年12月。
按照盐边县制定的实施方案,连片扶贫开发主要涉及格萨拉乡5个偏远山村,重点解决群众出行难、用水难、增收难、居住环境差等问题。项目建成后,可基本实现村通硬化路,家家用上清洁水,户户有稳定增收项目,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今年内,盐边县将在项目区重点实施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新村聚居点建设、优质马铃薯种植、小区建设和圈舍改造等项目。
结合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和***,盐边县除完成格萨拉乡连片扶贫开发任务外,还新增温泉乡道角村产业化扶贫项目、红宝乡长草坪、中槽、蚂蝗箐、谜塘5个村的2014年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红果乡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红果乡白沙沟村省级财政专项扶贫项目。
在格萨拉乡、温泉乡、红宝乡、红果乡实施完成道路硬化102公里,改扩建道路40.5公里;建成集中供水点1处、新村聚居点2个、种羊场1个、5个种草养羊示范小区,架设引水管道299.76公里、高低压输电线路95.87公里,新建蓄水池262口16676立方米,完成农户住房风貌打造142户和马铃薯试验示范和养羊品种试验示范项目,发展规模养羊户252户,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1150人次,培育专业合作社2个,种植核桃11105亩、烤烟5452亩、马铃薯1800亩、玛咖1200余亩、牧草170亩,核桃改良嫁接661亩,核桃施肥7000亩,养羊3350只,解决饮水困难人口5032人。
3267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其中格萨拉乡1507人、温泉乡351人、红宝乡667人、红果乡742人。
完成项目总投资633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193万元,用于格萨拉乡洼落村村道硬化、红果乡白沙沟村道路硬化、红宝乡盐择路末段道路硬化、格萨拉乡连片扶贫开发到户引水工程、韭菜坪村基础设施、温泉乡道角村养羊项目等建设;市县配套资金2694.9万元,用于格萨拉连片扶贫开发韭菜坪村村道硬化、集中供水点、新村聚居点建设,温泉乡道角村道路硬化、5个小水利项目、种植马铃薯,红宝乡盐择路末段道路硬化,红果乡白沙沟村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改造、人畜饮水等项目;对口帮扶资金400万元,用于格萨拉乡盐宁路建设。
路通了 穷山沟变成“聚宝盆”
如今,在盐边县红果乡白沙沟村委会至黄家坪的路上车水马龙,但以前这条路却是坑坑洼洼,车辆根本无法通行。
由于该村的村委会是在该村的最低处,通村水泥路其实刚修到了该村的边上。2012年,省政府为该村落实通村公路建设及配套农业项目资金500万元。2013年,该村才真正贯通了硬化的通村公路。
但是,该村村委会与各村民小组的社道基本未通,有的甚至连“毛路”都未通,肥料等农资和日常生活用品的运进、农副产品的运出要靠人背马驮1—3公里才能到通村公路。只通“主干道”,不通社道,交通仍然闭塞,出行困难的矛盾仍然突出。
要致富,先修路。这两年,攀枝花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专项投入12万元,村民投工投劳,打通长达5公里的村委会至黄家坪和大龙潭至朱垭口、能通小型农用车的道路,使该村实现了通村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多年来的出行难题。
路通了,发展产业成为帮扶的重点。从2008年开始,该村开始推广种植核桃,截至目前,已种植核桃5000亩,待确定具体品种后即可进行嫁接,3年后就可见到效益,核桃产业将成为该村今后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村民素质还在不断提高。通过推行“普九”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储备了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外出民工在增加,他们亲身感知了外面的世界,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学到了本事,带回了资金,更带回了先进的理念,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因此,攀枝花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决定继续扶持该村发展核桃产业,今年,投资购买12000株核桃苗,用于近年栽种核桃死苗补窝。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明年再投入10万元,用于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确保该村核桃产业健康发展,在2014年、2015年分别聘请果树栽培专家到该村实地讲授核桃种植实用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未来3年,白沙沟村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农户居住情况分类指导规划项目,种植业重点种植核桃、烤烟、魔芋,养殖业重点发展林下养殖和养殖优质商品牛、羊。
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变成了“聚宝盆”。
新闻推荐
造林人说〉造林人:李明全(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林业站站长)□本报记者寇敏芳3月10日9点,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林业站站长李明全就出门了,赶了两个小时山路,来到高隆村海拔近3000米干海子山。干海子...
米易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米易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