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付出 赢得孩子们的爱
攀枝花市“百村支教行动”首批教师完成为期一年的教学工作——
7月5日,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校教师马媛媛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当她离开受援学校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中心校迤计厂教学点时,不少学生流下了热泪,依依不舍地与她告别。“这一年虽然很苦、很累,但给山里孩子带去了知识和快乐,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马媛媛说。
2012年,攀枝花市启动“百村支教行动”,每年从全市城区(含县区政府所在地)小学选派100名师德表现好、业务能力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年以上的教师,到全市100所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地区的村小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如今,首批教师圆满完成了支教工作,100名教师全部考评为优秀或合格。“支教教师为受援村小注入新鲜血液,带去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搭建了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攀枝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张通
迎挑战
几个月回一次家
29岁的王晓丽是攀枝花市第二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去年8月,得知攀枝花市开展“百村支教行动”,她主动报名参加,随后被选派到米易县得石镇团结小学。
新学期开始,王晓丽才知道支教生活远比她想象的艰难。团结小学地处二滩库区的高山上,山高路陡,交通十分不便。“附近没有菜市,每周要在镇上买好一周的菜背上山;自来水浑浊,下雨天一盆水可以沉淀出小半盆泥;三天两头停电,只好在蜡烛的微光下备课……”王晓丽说。
艰苦的生活曾让王晓丽打过退堂鼓,但山区孩子淳朴的笑脸和渴望知识的眼神,令她坚持了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让王晓丽感受深刻的是,与城里孩子相比,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显得胆小拘谨,不善言谈,更需要关心和温暖。于是,她在教学中用亲和的语言肯定每一个学生,给他们鼓励;有同学生病,她用休息时间带他们看医生,并垫钱帮他们买药;在课间主动跟同学拉家常,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渐渐地,孩子们爱上了这个大姐姐。
在攀枝花,像王晓丽一样的首批“百村支教行动”教师共有100名,来自46所城区学校。由于受援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支教教师往往要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但他们一直默默奉献,甘心付出。
教知识
从汉语拼音教起
有26年教学经验的李世文被派驻盐边县渔门镇高坪小学,任4年级数学老师。初到受援学校时,李世文明显感觉到城乡教学水平的差距,他所教的4年级1班有28名学生,全部来自民族地区,大都不会说普通话,课堂上师生间交流困难。
“刚开始时通过手势进行沟通,让学生渐渐领会老师的话。”李世文说,课下他便充当起语文老师的角色,一遍遍教学生说普通话。一个多月后,孩子们完全能听懂他的讲课,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基础薄、知识面窄、学习习惯差,是山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尽快补上孩子们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培养起学习兴趣,是支教教师们需要攻克的难题。
作为盐边县红果乡花椒箐村小2年级的语文老师,刘子铫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教孩子们拼音和识字。“汉语拼音和彝语拼音容易混淆,对于习惯了见字知音的民族学生来说,在一开始学习汉字时必须记牢每个字的字形和字音。”刘子铫告诉记者,识字教学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
经过一年的教学,刘子铫所带的13个学生不仅能准确背出汉语拼音和简单的诗歌,而且全班语文成绩超过了全县民族地区平均水平。
除了数学、语文等基础课程,支教教师还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音乐、美术、计算机、科学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开拓了眼界。
传经验
城乡学校互帮互助
支教期间,支教教师除了承担受援学校的班级授课任务,参加和指导学科教学、校本培训、教学科研活动外,还要为当地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推动村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马媛媛清楚地记得在受援学校上公开课时的情景。“课前我仔细观摩了优质课的视频资料,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上了一堂朗诵课,当时教室内外坐满了人。”马媛媛说,课堂上,朗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文字的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一个多月前,马媛媛还特意联系她所属的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校,邀请该校教师为受援学校上了两堂公开课,两所学校决定长期开展这样的交流活动。“支教教师把城里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带到农村来,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城市的教育资源。”盐边县永兴镇中心校校长刘福有说。
如今,首批支教教师已经离开了受援学校,但“百村支教行动”并没有结束。近日,2013年度100名支教教师已经确定,他们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前走进村小,与山区孩子们度过难忘的一年。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易德文记者秦勇)日前,米易县完成了全县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普查工作,共普查登记了山药、早春茄子、普威梨、黄草樱桃、葡萄、新山香米等32个地域特色农产品。为加快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进程...
米易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易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