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文化高地 先定义文化“血型”

四川日报 2013-05-09 16:07 大字

攀枝花市开展建设区域性文化高地对策研究

建设成为川滇交界的区域性文化高地,是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什么样的区域性文化高地?怎样建设区域性文化高地?带着这样的问题,该市开展了《突出攀枝花特色建设区域性文化高地的对策研究》。近日,该课题结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报记者 张通

建市前并非“不毛之地”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攀枝花在1965年建市前是片“不毛之地”。课题否定了这一说法。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在攀枝花生存繁衍了。攀枝花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刘胜利介绍,仁和区布德镇的回龙洞遗址,就是1.8万年至1.2万年前洞穴时代人类居住遗址,被学术界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遗址。

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攀枝花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古村落,考古调查确认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有盐边县惠民乡的红星遗址、仁和区同德镇的下湾遗址群、米易县的袁家堡遗址、何家坝遗址等。

课题组提出,攀枝花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段,从事贸易的商人、传播文化的僧侣……无不从这里来往。明、清以来,大量的中原、江南移民进入这里,奠定了如今攀枝花市所辖县区乡村的居民基础。“攀枝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当组织力量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挖掘,从而增强城市文化的底蕴。”刘胜利说。

文化“血型”是三线建设

攀枝花是座因三线建设而诞生的城市,其现在的工业基础都是三线建设时期奠定的,当地随处可见三线建设的遗址遗存。课题组认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血型”就是三线建设,把攀枝花整体作为“中国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城”建设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建设区域性文化高地的必由之路。

攀枝花人在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攀枝花精神,成为当地宝贵的精神财富。“离开‘攀枝花精神\’,攀枝花的文化将不复存在,它是提升攀枝花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宝贵文化资源。”刘胜利说,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攀枝花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传承和弘扬,构成了攀枝花的文化“血型”。

课题组建议,除了建设三线建设博物馆外,该市还要完善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和“大田会议纪念馆”的展陈内容,建设一座以展示钒钛磁铁矿开采为主题的地质公园,将大宝鼎煤矿采空区建设成一座独具特色的煤矿遗址公园等,丰富建设区域性文化高地的文化内涵。

花城新区街道以花命名

除了三线建设,“花”也是攀枝花文化内涵的独特之处。课题组建议,正在建设中的花城新区在命名街道时,可突出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花命名的城市的特征,街道全部以花命名,同时种上与街名相吻合的花种,把攀枝花建成一座真正的花城。

课题组提出,在花城新区建设中,要多建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和城市雕塑,以弥补攀枝花曾经“先生产,后生活”造成的公共文化设施偏少的不足。同时,着重打造具有攀枝花特色的文化产业街区、商业街区、景观街区。

有了硬件设施,如何推动文化发展?课题组建议,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设立扶持地方特色文化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攀枝花地方特色文化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并成立专门机构。”刘胜利说,此外还要推进文化高层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和挖掘一批名作家、名评论家、名编导、名演员、名主持人和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人才队伍。

新闻推荐

米易跻身全国“模范”

本报讯(曾仲文易德文记者秦勇)6月18日,记者从米易县获悉,该县日前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二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近年来,米易县高度重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通过深入开展矿业秩序整治与整合、坚持矿...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