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盐边北部——田间“影像”

攀枝花日报 2012-11-01 07:44 大字

□本报记者 晏洁 实习生 韩雨佳

经历了2011年初的“倒春寒”气候和沸沸扬扬的“裂瓜事件”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科技支撑下,盐边县北部地区的农业产业逐步实现了转型升级,一场农业种植变革已悄然展开。

目前,盐边县北部地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仅1000亩左右,西瓜种植面积达到了1万亩左右。针对北部地区水能、光热、生态、旅游、民族文化等丰富资源,盐边县编制了《北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通过完善政策措施,解决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势资源开发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加快这一片区的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该规划有这样一段描述:“打造北部设施蔬菜基地,在渔门、永兴、惠民、国胜发展设施蔬菜3万亩,力争2020年实现蔬菜产值12亿元。”

A

“尴尬”前行的西瓜产业

10月27日,站在盐边县惠民乡街口,放眼望去,一条玉带般的水泥路串起了两侧千亩良田。在兴隆村“盐边县惠民乡2012年省财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现场我们见到了高建祥。他既是兴隆村村委会主任,又是兴隆果蔬合作社法人兼理事长,还是远近有名的西瓜种植“土专家”。

“全靠科技,我们西瓜种植才有今天的局面。”高建祥擦拭额头的汗水,向记者讲起了当地西瓜种植的历程。

高建祥,1972年出生在惠民乡兴隆村。在高建祥的记忆中,家乡地里年年种的都是水稻、包谷、小麦。那些年遇上洪涝灾害,全村人都要饿饭。上世纪末,惠民乡种植的脆皮西瓜逐渐得到周边村民青睐,当地村民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改变。然而,采用实生苗栽种,很难避免枯萎病这一硬伤。地里不能年年种植西瓜,只能隔年轮种,大家的致富梦也在“大年小年”中苦苦煎熬。

2007年以来,攀枝花市加大了西瓜嫁接技术科研和推广力度,在攀枝花市获国务院津贴的资深农业专家肖鹏举的指导下,全力攻克了枯萎病。有了科技支撑,他们不仅能年年种植西瓜,而且产量翻番。

可2011年初的“倒春寒”气候和全国沸沸扬扬的“裂瓜事件”让盐边县北部地区缺乏设施保护的西瓜产业一落千丈。

“西瓜设施种植能不能推广?”对此,种了10多年西瓜的高建祥给我们算了笔账:目前,1亩西瓜纯收入约7000元,搭建1亩钢架大棚要2万元左右。盐边县北部地区西瓜市场覆盖时间为4月20日至5月20日前后,西瓜生长周期为3个月左右,而像去年初那样的极端气候多年一遇。西瓜设施种植推广显然不易。

谈及下一步发展时,高建祥认为,只有通过基地带动,大力推广大棚蔬菜栽种,才能做大做强。“大棚蔬菜稳定且效益好,每亩能比西瓜多挣1万元左右。但技术和劳动强度要求更高。”

其实,早在2007年底,惠民乡便种植了500亩大棚蔬菜,但由于没技术、没规模,一直未能发展起来。目前,当地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缩减到300亩。“2012年省财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高建祥说,由于项目涉及的400亩耕地田型调整要到12月底才能完成,错过了大棚蔬菜种植时节,他准备明年建设一个100亩左右的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把当地农民都发动起来。“现在已经有100多户农民答应明年和我一起种大棚蔬菜。”

B

“一地三种”的立体农业

10月27日11点,茂盛果蔬专业合作社法人兼理事长翁国兵正在盐边县国胜乡大石房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察看蔬菜育苗情况。“这德国来的家伙虽然精贵,但效果很好。”他揭开小拱棚一角,指着沙盘里一片片尖细的蔬菜苗说,一亩地种植所需的蔬菜苗,要1.5袋左右的德国营养土来培育。

育苗棚一旁,一台开垅机在整地开垅。走进田间,倾刻,松软的土壤便包裹了我们的双脚。“去年,豇豆套种海椒,每亩卖了3万元。今年,准备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套种200株西瓜,高、低作物加在一起,一亩地能挣3万5千元左右。”翁国兵预测道。

“通过滴灌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能节约水、肥、劳动力。1个人就能管理好50亩耕地的湿度。”“这边海拔高度比米易县河谷地区高80米左右,平均温度低2度,还得在大棚里再加一层膜来防霜冻。”翁国兵一边带我们参观基地的设施农业,一边讲起了蔬菜种植经。

其实,43岁的翁国兵最拿手的还是种植西瓜。1998年,打小就尝够了贫穷滋味的翁国兵尝试通过种植西瓜改变贫穷面貌。“当时西瓜8角钱一斤,全是从华坪拉进来的。”

随后10多年,翁国兵辗转数地,先后到西区格里坪镇,盐边县红格镇、益民乡、永兴镇、国胜乡流转土地种植西瓜,栽过跟头,也尝过甜头。2007年,翁国兵成立了茂盛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始尝试种植大棚蔬菜。这一举动让人大吃一惊。

“西瓜大王怎么改种大棚蔬菜了?”

“西瓜种三年,必定要亏一年,一遇上落雨天西瓜就卖不出去。大棚蔬菜天晴落雨都不受影响,品种又多,收入稳定且效益高。”种了10多年西瓜的翁国兵总结道。

然而种植大棚蔬菜也并非一帆风顺。2007年初,为鼓励大棚蔬菜发展,盐边县出台政策,给予1亩大棚1000元的补贴。翁国兵抓住机遇,前往米易考察后,当年年底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民搭建了几百亩大棚,种植早春蔬菜。

但让翁国兵没有想到,由于缺经验、没技术,风一吹水泥桩折断了,大棚也垮了,蔬菜只能露天种植,直到次年5月才陆续上市,而那时成都的蔬菜也已上市,面对茄子两角钱一斤都卖不出去的情形,村民们骂声一片。

2008年7月,不服输的翁国兵以合作社的名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从米易县请来蔬菜种植技术人才。当年,盐边县将大棚蔬菜补贴标准提高到1亩2000元。凭借政策东风,茂盛果蔬专业合作社新建了150亩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有了技术支撑,翁国兵首次尝到了种植大棚蔬菜的甜头:投入20万元,一季种植下来挣了18万元。

“目前,合作社已建立了500亩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翁国兵说,今年计划种200亩番茄、100亩黄瓜、50亩苦瓜、50亩茄子,剩余100亩则试种“豇豆+海椒+西瓜”。

随后采访中,我们得知,翁国兵所说的计划,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据他介绍,经历了2008年的惨痛后,农民的信心尚未恢复,即便是2009年,盐边县将1亩大棚的补贴提高到4000元,农民也并不“感冒”。目前,盐边县北部地区大棚蔬菜面积仅1000亩左右,而西瓜种植面积却达1万亩左右。由于规模上不去,销售、储运等问题随之而来。

以豇豆销售为例。外运必须进行冷处理才能保证品质。由于盐边县北部片区没有冻库,销售时,翁国兵只得从渔门镇甚至米易县购买冰块。为节约成本,2011年,茂盛果蔬专业合作社修建了一个每10小时生产1200个冰瓶的制冰池,而旁边一个简易的小型冻库除储存冰瓶外,所剩空间无几。以4000斤产量、50斤一筐计算,销售1亩豇豆需要160余个冰瓶。

然而,这仅仅是豇豆销售。据了解,黄瓜销售同样需要进行冷处理,而且冰瓶的使用量是豇豆的1倍以上。而在电力方面,茂盛果蔬专业合作社也面临困难。由于当地生产用电尚未改造升级,150A的变电设施很难保证合作社制冰、抽水灌溉及周边工业企业生产所需。同时,0.72元1度的电价,增加了大棚蔬菜生产成本。

“‘豇豆+海椒+西瓜’种植模式成功后,1亩地能挣3万5,是西瓜的3倍多。”翁国兵乐观地说,他准备借助基地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大棚蔬菜种植,将盐边县北部的农民发动起来,把盐边县建成攀枝花第二个蔬菜基地。

C

产值12亿的希望产业

“我们合作社现有会员335户,参与种植大棚蔬菜的只有38户,发展空间还很大。”翁国兵说,盐边北部片区仅惠民、永新、国胜3个乡镇成片成规模的土地就有1万多亩,如果通过基地带动辐射,都种植上大棚蔬菜,1亩收入2万元,那1万亩是多大一个数字啊,而与之配套的包装、储运等产业又会带动多少人。咱们北部片区的农民就再也不受穷了。

针对北部地区水能、光热、生态、旅游、民族文化等丰富资源,盐边县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等,结合市、县“十二五”规划,编制了《盐边县北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通过完善政策措施,解决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势资源开发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加快这一片区的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该规划有这样一段描述:“打造北部设施蔬菜基地,在渔门、永兴、惠民、国胜发展设施蔬菜3万亩,力争2020年实现蔬菜产值12亿元。”

通过几年发展,茂盛果蔬专业合作社已带动周边农民种植大棚蔬菜300亩左右。“我们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代销时收取一定的费用。”翁国兵认为,只要政府延续并适当加大2007年以来的扶持政策,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相信通过合作社成功经验的带动,盐边县北部片区能建成攀枝花第二个蔬菜基地。在销售方面,可以借助现有的西瓜市场,拓展销路。“只要规模一上来,储运、人手不够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经过十多年的打拼,翁国兵信心十足。

新闻推荐

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美好蓝图催人奋进 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欢庆党的十八大召开

三区两县干部群众收听收看十八大开幕盛况本报讯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干部群众,怀着喜悦的心情收听收看了开幕式盛况。东区...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