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点金术:米易石材的聚变效应

攀枝花日报 2011-06-11 19:15 大字

□本报记者 晏洁 张中 特约通讯员 王丽梅

中华绿、冰花兰、太平洋蓝、豹皮花、翠绿、紫罗兰,咋一听这些色彩斑斓的名字,人们很难联想到花岗石。然而,这些正是米易县当前牢牢占据国内市场,远销东南亚、中东和欧美的6大花岗石品牌。

“这个石头‘金贵\’,韩国现代集团办公楼的外墙装饰都有它的身影。”6月7日,米易县鑫磊石材有限公司技术骨干何华书在一块硕大的石头前反复测量,思索如何下刀分割。

看着这不起眼的石头,很难想象到用它制成的‘冰花兰\’每平方米的出口价格都在50美元以上。

随着切边机、砂锯等设备发出的声音和喷溅出阵阵水雾,荒料被修整为10余块整齐的石板。经过流水线上的打磨、抛光等处理工艺,起初不起眼的石头展现出了它独有的魅力。阳光下,墨绿色板材上一朵朵呈放射性“绽放”的白色花纹,犹如洒落大地的冰花,晶莹剔透。

和花岗石深加工打了10多年交道的何华书,是在无意中得知每天从他手中打磨出来的“冰花兰”,最初的荒料竟然来自故乡。

6年前的一天,正在福建水头镇某石材厂打磨石料的何华书,突然发现一辆卸载花岗石荒料的川籍货车,故乡的亲近感促使他上前和驾驶员聊天。这一问,让他大吃一惊。故乡那些不起眼的石头,被运到这里,稍作加工打磨身价便翻了几番。

心潮澎湃的何书华随即与驾驶员返程一探究竟。回到米易县,眼前一幕把他震住了:一座并不起眼的山上,布满了各种开采机械,一辆辆货车忙碌其中,源源不断地把石料输往各处。

面对故乡丰富的资源,他萌生一个想法:能否找一个合伙人投资创业。但一番忙碌后,米易县花岗石加工企业粗放型生产模式让他心凉了半截。

米易县花岗石沿安宁河分布,长达几十公里,储量在1.2亿立方米以上。2005年底,虽说当地花岗石开采、加工企业多达45户和68户,而从业人员却不足2000人、产值不足1亿、产量不足100万平方米。低水平、低效率、分散经营的作坊式生产并没有带来多少实惠,反而让米易背上了沉重的环境负债。米易县也因大爆破为主的“热”开采工艺及“户户扬尘”的加工模式,数次被省、市亮了“黄牌”。

舍弃还是调整?米易人选择了后者。米易县委副书记郑世平告诉记者:“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模式,传统产业只要找对了路子,照样可以闯出新天地。”

“一个矿带一个矿权,一个矿权一个品牌。”2006年,米易县将境内花岗石采矿权整合为6个,全面推行人工或微爆破为主的“冷”开采模式,花岗石开采的出料率一举从过去的15%提高到40%左右。

在原矿开采脱胎换骨之际,花岗石加工也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开始了深刻的变革。2006年,米易县一方面引进了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高时石材集团,带动本地企业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入园经营,园区管理”的新思路,在攀莲镇建立长坡石材产业集中发展区,要求关联企业进入园区,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治污,对于不愿进园的小作坊,动用铲车,坚决取缔。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何华书成为了米易县鑫磊石材有限公司一名技术工人,并见证了企业年产值由1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的历程。

通过集约发展,依靠大爆破采石、原始切割机加工的作坊方式,已经被现代化的流水线所取代,不仅降低了污染,劳动效率也得到了数十倍的提升。告别小作坊走进园区的花岗石产业,实现了资源回收利用、环境保护、加工贸易、公共服务和产学研“五个一体化”。同时,石粉、边角余料等废弃物,也被相关企业加工为透水砖、人行道砖、水泥彩瓦、排污管等产品,销往四川、云南的10余个市县。数据显示,2010年,米易县28户花岗石加工企业总产能达到300万平方米,总产值达4亿元。

新闻推荐

“筑巢引凤”的集聚效应 ——写在米易县工业经济奋起之际(一)

□本报记者晏洁张中特约通讯员王丽梅2010年,米易县实现工业总产值80.6亿元,工业占全县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32.9%上升到2010年的53.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1%。全县已初步形成钒钛磁铁矿...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