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钢大棚”换掉“竹棚子” ——米易县早春蔬菜为何能卖出好价钱(一)

攀枝花日报 2011-04-27 19:42 大字

编者按

目前,山东等地蔬菜价格暴跌并出现滞销,但米易县的早春蔬菜却依然产销两旺。截至4月15日,该县累计外销蔬菜97554吨,同比增长7.36%;实现产值29434.95万元,同比增长17.30%。

米易县的蔬菜产业已经连续11年实现增产增收,原因何在?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发展设施农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抓好“菜篮子”,建好“菜园子”,丰富“菜摊子”,既不能“菜贱伤农”,又不可“菜贵伤民”。一棵蔬菜从田间走上餐桌,并非一路顺风,要经历种植、收购、储运、批发等多个环节。多年来,米易县初步建立了一套蔬菜生产运销的长效保障机制,为攀枝花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进行了有益探索。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介绍米易县发展蔬菜产业的经验,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彭宗云 晏洁

4月25日,一钻进米易县攀莲镇青皮村2组菜农刘永尧家的钢架蔬菜大棚,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整齐划一的支架上藤蔓缠绕,青翠欲滴的黄瓜“带刺顶花”,分外诱人。

去冬以来,刘永尧这1亩多大棚里栽种的21个品种的黄瓜,已“待客”近数千人次。这里面既有长期“蹲点”的科技人员,更有远近慕名而来的菜农。

2010年,米易县绿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在青皮村租赁土地50亩研究茄子、辣椒、苦瓜、黄瓜四种蔬菜52个新品种、9项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刘永尧家的菜地便是其中之一。

“这黄瓜水肥一体化技术,虽说一亩得花400多元钱的成本,但与漫灌相比,水、农药和肥料都节约一半以上。现在的农业科技越来越让我们农民能‘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了。”头发花白、脸色黝黑的刘永尧一边清除杀虫灯上的害虫,一边和记者摆起了有关早春蔬菜种植技术的“龙门阵”。半年多的时间,刘永尧学会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还准备把新式膜下滴灌设施买齐。

对于设施农业,刘永尧并不陌生。10年前,他便搭建竹木小拱棚种植蔬菜。“米易光热条件好,与北方相比,我们搭棚不是为了提高温度,而是为了防风和防霜冻。如此一来,早春蔬菜最早能在12月底上市。”谈及设施农业的好处,这位种蔬菜的“老把式”话多了起来。

20多年来,随着米易县设施农业的发展,刘永尧种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刨坑盖竹制小拱棚、中棚到搭建“钢大棚”,从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从传统施肥到测土配方施肥,从亩产值数千元到2万余元……这些变化让刘永尧感慨不已:“设施农业就是好,生产越来越现代化,收入越来越多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光热资源丰富的安宁河畔孕育了米易县这一国家级南菜北运基地。然而,靠天种菜远远不够。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北方设施农业的兴起和南方“绿色长廊”的贯通,米易县早春蔬菜的优势逐渐被削弱。同时,由于未能推广设施农业,受霜冻等气候影响,当地早春蔬菜一度错失销售黄金时节,也曾出现过“菜贱伤农”的情况。

2000年,米易县出台政策对菜农搭建钢架大棚每亩给予1000元的补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当年,刘永尧开始搭建自己的首个大棚。

“当时全是靠铁锨、锄头一点点弄,一人一天最多搭建10米。投用后,亩产值提高了1倍多。”回忆当时的情景,刘永尧记忆犹新。

2010年,米易县将钢架大棚补贴提高到每亩2000元;对新建的节水灌溉项目,每亩补助500元;实施田型调整,每亩补助800元。在此推动下,当地48975亩早春蔬菜中,设施栽培面积达4.3万亩,其中大棚蔬菜达2.1万亩。2011年,设施栽培面积较去年有所增加。

刘升朝是青皮村5组的菜农。种了20多年的早春蔬菜,他说起“种菜经”话便多起来:“竹木棚棚亩投入三四千元,年年修补管3年;‘钢大棚\’亩投入万来元,结实牢固管10年,刮风下雨不心焦,来了霜冻不着急。”去年,他家2亩“钢大棚”蔬菜收入近3万元;今年“钢大棚”面积扩大到4亩,预计收入七八万元。

新闻推荐

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2011攀枝花市医疗卫生工程建设情况走笔

□本报记者李云飞根据省、市确定的目标任务,2011年攀枝花市医疗卫生工程共包括继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卫生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完成2000名农村妇女乳...

米易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米易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