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周越迈过十一五的辉煌征程宏大的十二五规划已

攀枝花日报 2011-03-22 20:01 大字

□本报记者 周越

迈过“十一五”的辉煌征程,宏大的“十二五”规划已然开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检视过去,攀枝花市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培育壮大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取得巨大成果。

而作为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的烤烟叶生产,历经了不平凡的岁月,在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中发展壮大,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基础设施逐步配套,科技支撑明显增强,烟叶质量显著提升,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烟农效益有效提高。

眺望未来,“十二五”期间,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是攀枝花市实施现代特色农业战略的不可或缺的节点,更是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头戏。

这又将是攀枝花市农业科学发展的一次光荣而艰巨的历程。

抢抓机遇,推进自然优势向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转变,市委、市政府将发展烟叶生产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落实责任管理和质量管理,以“整县推进、单元实施”为抓手,以重大专项为载体,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

数字一:

“十一五”期间,虽受“双控”政策和“8·30”地震、严重干旱、低温冰雹、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全市仍实现累计种植面积57.21万亩、收购烟叶148.83万担、烟农经济收入8.378亿元。其中,2009年度全市种植面积达15.2万亩,收购烤烟43.16万担,烟农经济收入2.75亿元。

与“十五”期累计种植面积14.9万亩、收购烟叶42.17万担、烟农经济收入1.815亿元相比,分别增长284%、253%和361%。

数字二:

在2005—2010年度实施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中,全市投资4.1422亿元,新建和改造了烟区内的道路、水利、烤房、晾房等一大批烤烟生产基础设施。

截至2010年度烟基建设项目,全市已建成小水窖44585口,蓄水量117.884万方;蓄水池1018口,蓄水量35.65万方;提灌站3座;整治山坪塘59座,蓄水量187.1万方;修建或整治渠道441条,长717.3千米;配套管网308片,长589.85千米;修建或整治道路54条,长132.72千米;新建2.7x8以上密集烤房4043座,普改密烤房7856座,标准香料烟晾房4544座;建设苗棚3047座;整治烟田2300亩。

背景:

攀枝花市是全国优质烤烟种植最适宜区之一,所产烟叶品质优良,山地清甜型风格突出,烟叶化学成分协调、配伍性好,倍受全国重点工业企业青睐。

为了加快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国家在“十一五”重点开发新烟区和建设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决策:

“十一五”之初,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奋力打造攀枝花百万担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烟叶的“津巴布韦”。

这是一场聚力凝智、集合优势、蓄积后劲、强力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斗。

《攀枝花市百万担国家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攀枝花市现代烟草农业基本烟田区划》和《攀枝花市基本烟田保护制度》紧锣密鼓地相继制定并实施。各级以此科学确定现代烟草农业主产区,分级落实产业规划。全市现代烟草农业的主体地位由此确立。

如何有效调动各级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百万担现代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建设,让烤烟产业步入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

市委、市政府整合资源,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和副市长牵头、市级多部门参与的烤烟生产领导小组。以领导分片督查和领导小组成员定点帮扶为重点,以流程监督和效能督察为保障,健全和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分片督察和定点帮扶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覆盖烟叶生产、收购、质量、秩序等环节的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目标考核体系。

“我们的这种特色种植究竟能保持多久?现在的这种生产方式到底能走多远?目前的这一切会不会像有些地方出现过的‘一阵风\’?” 

“风灾、雹灾、洪灾,这三样是我们最担心害怕的了。一旦发生,谁知道我们的利益该怎样得到保护?”

众多村民反复讲到,他们曾经吃过这方面的苦头。

针对许多村民在开始投入基地建设中流露出的忧虑和规划区内部分村民抱着消极态度甚至抵触情绪的现状,攀枝花市从完善政策着手,强化保障。各级切实加大财政对烟叶生产的扶持——调整优化扶持项目的力度,将生产扶持与烟叶收购有机结合;健全以烤烟生产保险、防雹减灾、重大灾害救助等为重点的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利益协调保护机制,以烟农利益为重,使烟农、烟草企业和地方财政的合法利益都得到切实维护。

只有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烟农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全面促进特色优质烟叶的生产发展。

为此,在坚持烟草行业“三为主”的前提下,攀枝花市发挥各级政府、基层组织和广大烟农的主动性,以基本烟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各级创新机制,整合烟水配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等项目,解决了烟区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等实际问题。同时,整县推进,完成了米易县晃桥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普威新烟区基地单元开发建设。

现代烟草农业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效益型道路,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人才队伍的壮大。

攀枝花市全面实施科技兴烟战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同步建设优质烟叶生产标准化体系、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攀枝花市优质烤烟地方标准体系》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探索建立以烤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稳定盈利模式。所产烟叶相继进入中华、黄鹤楼、芙蓉王、娇子等知名品牌的主配方,彰显了攀枝花烟叶品牌。

重视队伍建设,队伍文化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到“十一五”末,全市烟叶生产战线有职工393人,其中硕士7人、本科31人;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15人;烟叶分级技师6人、高级工29人、中级工159人、初级工72人。

一个 “四多”村的变迁,印证了攀枝花市发展烤烟、建设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对适烟区农民改变生产观念、改善邻里关系、增加收入的积极推进作用

一片3000多亩的土地,刚刚翻新,袒露黄褐的肌体,散发清新的气息。

一条10公里的机耕与田间作业道,贯穿其间,纵横通达,直抵农户家门口。

一口口蓄水池和山坪塘,依山就势,梯级而建;池塘边沿修防护栏,里面清水涟漪。

3月下旬,米易县草场乡晃桥村国家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的烟草生产已在火热地进行。

晃桥村,因晃桥水库而得名。作为一个彝族村,这里的村民固守薄田,沿袭传统种植,长期以来,生产生活的水平都低。

凡是在这里工作过的干部,没有不对这个从前群众上访多、干群矛盾多、村组问题多、超生户数多的“四多”村而感到头痛且记忆深刻的。

但现实却是,该村如今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是什么原因让村民们转变了思想?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村民们的积习?

“自己不致富,不能当干部;只顾自己富,不是好干部;带领大家富,才是好干部。”

村民朱和清说,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560元。如何破解村民增收难题成为当时新一届村委班子的重任。

村支部组织村组干部深入群众家中,就全村经济发展事宜一家一户地征求意见,并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反复论证后,大家认为种烤烟应该是一条切合实际的有效致富路径。

村集体没有资金,村民们没有经验,怎么办?

朱和清说,当时村里采取“支部+基地”的方式,由支部承包275亩地,建立烤烟种植基地,给村民们做示范。同时,村里又把土地转包出来的村民聘请到基地种烤烟,并付给工资。当年在烤烟种植短短的3个月里,50名被聘请的民工挣得收入12.5万元,个人收入最高的达到2800元。

支部成功的示范终于打消了村民们的种烟顾虑。2005年,全村发展烤烟1350亩,人均此项增收400多元,村集体收入5.4万元。到2007年,全村种植烤烟1750亩,人均纯收入3560元中有1000元来自烤烟。

2007年8月16日,国家烟草总局局长姜成康在此考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生产模式好、田间管理好、烟叶质量好”。他提出:将攀西地区建成国家优质烤烟基地,把晃桥村建成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

示范点规划的范围为草场乡晃桥水库以上、兴发水库以下的区域,规划基本烟田面积1.15万亩,涉及2个村20个组1052户4096人。示范点建设时间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底。

“现在我们忙建设,忙种植,忙发展,哪个还有心思去扯皮斗嘴哟。” 晃桥村十二组的周瑞峰说他现在根本丢不下手中的活。

2008年,全村发展烤烟3030亩,仅此一项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示范点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卷烟工业企业原料需求、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配套相结合。”

米易县县长、县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项目指挥部指挥长刘先伟说,通过培养烟技员、职业化烟农、村组干部和防雹人员四支队伍,建设烟水、烟路、烟房配套设施,新建和完善烟叶收购站点、气象观测站和防雹点、农业机械配套、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模式推广体系以及新农村基础设施等八大系统工程,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达到让烟农、烟草行业和地方政府都满意。

在示范点,以土地合理流转为基础,以适度规模种植为手段,积极探索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将土地、机械、烤房、劳动力等资源有机整合,实现集约化生产。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确立了“公司+村委会+村民”“公司+互助组+烟农”“公司+职业烟农”和“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四种生产组织模式。

“土地包出去种烟,一是能收承包费,二是能挣劳务费,三是能再次分红,自己一点不心焦,也没有风险,干得好啊。” 晃桥村六组46岁的赵秀银说起现在的生产模式,黑瘦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赵秀银说,他家6口人2亩多地,原来种水稻和小麦,年年旱季去争水,体力差了很吃亏,就是这样一年下来总共也只有1000来块钱的纯收入,图个吃饱穿暖,根本没有一分钱的积蓄。现在种烟就大不一样了,讲的是公平合理,一年下来无论怎样也能有个千儿八百的存款。“真的很感谢政府,我是巴不得这样一直干下去。”

“办到横山田,夫妻不团圆。” 晃桥村八组71岁的彝族老人赵德文说,当地村民原来种地没有哪一家不为争水而发愁的,旱季里经常是一家人白天黑夜出去守水。“年年争水打架,否则就过不了干天。”

“现在种烟多好啊,小水窖、蓄水池、山坪塘、用水管网都有了;原来连一条便道路都不敢想的,如今是机耕道通到家门口;不守水,不愁路,土地包出去种烟有固定收入。”老人笑称自己有老来福。

他还说,2007年他们组有36户种了烤烟220亩,由于种植户在新的生产模式下都获得了较大较好的收益,现在他们组的农户早已在能种的地方都种了烤烟。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统领,以提升烟叶质量为核心,以夯实烟叶基层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方向明确,努力推进产业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

目标:

到2015年,全市收购烟叶80万担,建成基地单元16个,建设基本烟田80万亩,全面实现“基地化、特色化、现代化”,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烟叶基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优质高产,具备年产优质烟叶100万担的能力。

要求:

加强标准化生产,突出规范管理,强力推动烟叶质量再上新水平;加强科技创新,突出工商协同,强力推动烟叶特色再上新水平;加强基地单元建设,着眼现代化生产,强力推动生产基础再上新水平;加强基层建设,着眼素质提升,强力推动管理基础再上新水平。

专访:

市烤烟办主任  谢军

今后五年,攀枝花市对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将投入约3.775亿元,按三年轮作要求全面完成80万亩基本烟田配套建设,实现烟水、机耕道、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烟草农机具、基层站点、防灾减灾体系“八大基础工程”综合配套。

全市16个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极大缓减和协调烟叶生产区水、肥、气、热资源的供求矛盾,彻底扭转烟草种植区农用水制约烤烟生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

项目建成后,将大大减轻群众劳动强度,让群众把花费在找水、担水、运水上的大量人力、物力解放出来,用在抓生产、搞建设上,在很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节约开支,提高烟农的经济效益。

同时,每年因争水、抢水而发生的打架、斗殴事件也将大大减少,进而促进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树立党、政府、企业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促进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

此外,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有利于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全市烟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实施后,还将减轻烟草种植区内水土流失的程度,逐渐恢复绿化、美化烟区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为生态农业奠定基础。

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攀枝花市的烤烟生产任务是种植13.33万亩、产能40万担、收购烟叶37万担,烟农实现收入2.9亿元以上。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对加快推进攀枝花特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积极意义,对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的重要性。

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具体体现是落实面积,保障种苗,适时标准化移栽,科学田管,防灾减灾,抓紧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尊重烟农的主题地位,支持烟农专合组织发展,培育职业化烟农,保护烟农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保护机制和市联系县(区)、县(区)联系乡镇、乡镇联系村组以及定点帮助相结合的目标责任体系。

加强引导,培育市场。通过广泛宣传烟叶发展的各项政策和种植烟叶的各项技术措施,更好地调动烟区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闻推荐

日贤家村村民在砌田埂米易县攀莲镇产业化发展基地建设

23日,贤家村村民在砌田埂。米易县攀莲镇产业化发展基地建设于2010年初启动,第一个示范点700亩已建成,现已产生效益;正在建设的300亩进入田形调整阶段,待种一季大春后,下半年就搭建大棚。据了解,集中...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