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接2月26日本报第四版)
第二节 推进清洁生产
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以自愿审核和强制审核相结合,推动企业在生产的全过程实施清洁生产。大力实施工业污染源项目限期整治,在燃煤电厂、球团矿、烧结等生产环节推广烟气脱硫技术,加快太阳能和水电开发利用的进度,替代部分传统碳能源,减少CO2排放。“十二五”期间,在工业行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重点培育一批清洁生产企业,着力打造绿色、清洁、生态、环保的现代化生产流程。
第三节 发展低碳经济
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循环利用高效益”的发展方向,突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重点,全力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低碳化、社会生活环境低碳化,构建具有攀枝花特色的低碳经济⑼示范城市。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物流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低碳产业体系;以缅气入攀为契机,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建立低碳能源体系;强化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业建设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量,逐步推进低碳建筑节能小区和低碳公交、汽车客运线路建设,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增加绿地和森林碳汇,搞好低碳旅游示范景区、低碳示范学校、低碳型机关建设;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公民树立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形成人人关心低碳发展、营造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
第四节 加强综合利用
大力推进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从单纯的资源型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转变。以工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规模化利用低品位矿、极贫矿、表外矿、风化矿、尾矿等资源;抓好二次能源回收和冶金渣回收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其它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废气废水(液)综合利用等;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提高高效选矿技术、高炉渣提钛技术、推进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高炉渣制取四氯化钛产业化进程。大力推广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搞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专栏22 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项目
※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红格南矿、米易白马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恒为制钛公司的钛材、氯碱及金属镁项目;龙蟒、攀阳煤基直接还原产业化放大工程项目群;恒鼎实业、德胜集团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项目等。
※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返田、气化、养畜技术,抓好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技术。
※ 生活垃圾资源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报废汽车、废旧家电以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实现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第二十二章 坚持节约发展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倡导节约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约风尚。
第一节 节约能源
贯彻落实《攀枝花市节能中长期规划(2010-2020)》,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加大节能技改力度,突出抓好钢铁、煤炭、电力、建材、化工、钒钛重点用能行业和产品节能;继续推进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列入“全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的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降耗工作。抓好农村节能,通过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工程”、“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工程”,建立起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大力推广农村机械生产节能技术、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技术和农村省柴节煤炉灶技术。引导机关、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各行各业节能提供服务。
第二节 节约用水、用地、用材
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创建节水型企业;加大城市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加快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改革,在城市消防、绿化、清洁及洗业中逐步采用中水;继续推行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存量土地的有效利用率;继续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有限土地的最大化集约利用;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做好村镇建设规划;根据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限制过度包装,在水泥、服务等行业减少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使用。
第二十三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保障能力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巩固和发展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基础上,扎实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第一节 保护水域、大气环境
根据城市规划总体要求,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保障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重点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护金沙江、雅砻江攀枝花段流域水环境的质量;加强工业废水的治理,所有工业污染源全面执行国家水污染排放一级标准;大力建设城市生活供水设施和水利工程,改善供水不足的状况;加强城镇生活水污染物处理和农业源水污染物处理,加快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采取“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管理减排”有效措施,着力抓好全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空气污染源为重点,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加大酸雨防治,全面防治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以及城市噪声污染;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污染,将各工业园区、攀钢弄弄坪、西区列为环境监管的重点区域,将燃煤电厂、冶金、水泥等列为环境监管的重点行业,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十二五”期间,建成区SO2、PM10年日平均浓度达标,酸雨出现频率和强度有所下降。
第二节 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
搞好城乡生活垃圾的收集、储存和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妥善处置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物,强化对危险化学品从生产、收集、运输、存放、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强化放射源的跟踪管理,建立完善放射性废物安全收集系统。
第三节 推进生态建设
按照《攀枝花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要求,以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和生态市为目标,以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能力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天保和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建设工程,营造生态公益林15万亩,封山育林60万亩,退耕还林27.45万亩,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盐边县北部、米易白坡山等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抓好重点矿山生态恢复、以及外围城镇间复合生态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密集区的空气通道和生物通道。“十二五”期间,通过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力争传统产业生态升级基本完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机制基本建成,生态市建设规划任务基本完成,生态市建设基本达标。
专栏23 生态环保重点建设工程
※ 生态保护: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大全市470000公顷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重点公益林的营建与成效巩固。
退耕还林工程。以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为依托,加大全市18333公顷退耕还林成效巩固,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新增退耕还林计划。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在现有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三个自然保护小区的基础上,适当新增加市或县(区)级自然保护区,使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以上,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石漠化地区的土地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开展全市5333公顷石漠化地区的土地综合治理。
矿山迹地等植被恢复治理工程。针对铁矿迹地、石灰石矿迹地、煤炭采空区等的现状,实施以生态建设和工程手段相结合的恢复性治理工程。
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东区省级生态区建设,仁和省级生态区建设,米易省级生态县建设,盐边省级生态县建设,西区生态区建设、盐边县流域和库区环境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 环境保护: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马坎、金江、红格、渔门镇等污水处理厂,扩建清香坪、米易县、盐边县城污水处理厂,改造炳草岗、仁和污水处理厂,配套完善污水管网,新建攀枝花污泥处置中心。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新建攀枝花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
危险废物处置设施。新建攀枝花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第十篇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四个倾力打造”战略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以打造区域性社会事业高地为重点,坚持实施科教兴攀和人才强市的发展战略,加快建立适应全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公共文化体系、全民健身体系和城乡广电体系,促进就业,调节收入分配,让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十四章 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围绕打造川滇交界区域性教育高地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城乡公共教育,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
重视和规范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规范和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优化城区幼儿园布局。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完善义务教育扶困助学制度。加快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切实消除城区大班额。2015年,全市所有县(区)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促进两类高中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两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办成全省一流的精品高中。大力实施职教攻坚,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到2015年,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5.2:4.8。做好藏区“9+3”免费教育工作。
提升高职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人数达到7000人左右,到2015年前,力争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服务地方能力。把攀枝花学院建设成为区域内培养与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支持攀枝花学院创建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到2015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达16000人左右。办好攀枝花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
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制定并组织实施新一轮《攀枝花市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重点是基本普及民族乡(镇)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民族乡(镇)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办好市民族中学和市特教学校,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
第二节 提高教育发展保障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优先建设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创新教师专业培养机制,着力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完善教师保障制度,着力解决边远山区教育队伍稳定和短缺问题。科学、合理实施各类学校编制标准,切实保障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基本需求。
保障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强力推进以数字化校园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大力开发和积极引进优质数字化资源,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构建全市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提高管理效能。
专栏24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 农村学校饮水安全改造工程:完成123所农村学校安全饮水改造。
※ 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建设工程:完成38.6万平方米。
※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74.13万平方米。
※ 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完成30所学校。
※ 城市发展新建学校工程:新建8所学校。
第二十五章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走创新型发展之路,积极推进创新型攀枝花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综合科技竞争力在全省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第一节 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建成一批区域、产业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培育四川省建设创新型企业20家,国家建设创新型企业2家,新组建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充分发挥高校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作用,支持攀枝花学院创建大学科技园;加强科技人才、科研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重点构建“钒钛人才高地”,培养一批重点产业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落实各项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重点引进产业领军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发挥各类科技人员在创新主战场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节 提高科技应用创新水平
针对攀枝花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开发、应用一批关键技术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突破和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科技、循环经济、科技金融支撑、城乡统筹、知识产权城市试点、科普等七大示范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广和应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品牌产品,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十二五”期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专利水平与层次实现新的提升,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比重达到40%以上,在国外申请专利数有明显提高。
第三节 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工艺、开发新品、创制标准;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承担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十二五”期间,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逐步提高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二十六章 开发人才资源
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紧紧围绕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7.4万,其中党政人才0.71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2万,专业技术人才8.33万,技能人才11.5万,农村实用人才2.6万,把攀枝花市打造成为川西南滇西北人才高地,人才总体素质显著提高,各类人才培养平台进一步改善。
第一节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加快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政策,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社会保障力度,对特殊人才实施特殊的保障服务,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环境,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以事业、感情和待遇留住人才。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改善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
围绕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突出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短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技能型人才队伍、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实施“钒钛之光”、“千人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培养、引进、聚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支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第三节 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推动区域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泛金沙江流域人才开发共同体;在发展有形市场的同时着力推动发展网上无形市场,与周边人力资源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以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网点)为基础的四级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规范和培育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以四川攀西人才市场为龙头,区县、专业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村(社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支撑的服务体系。
第二十七章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
围绕构建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高地的发展战略,加快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医疗卫生三大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网络体系,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十二五”期间,稳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高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在2010年基础上保持适量增长,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
第一节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精神疾病。构建完善的快速急救服务网络和急救绿色通道,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电子指挥系统和“120”紧急救援中心指挥平台建设;抓好市、县(区)卫生监督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县区卫生监督所农村派出机构,加强快速监督检测设备及通讯网络建设。
第二节 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以政府投资为重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的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合理规划医院布局,建设一批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改善乡镇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到每个行政村有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第三节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以综合医院、急救机构和专科医院等专业救治机构为依托的医疗救治服务体系。以培育卫生管理、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等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学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特色中医事业,实施名院、名科和名医战略,把市中心医院建设成为同级市州一流水平的具有龙头带动示范作用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型医院,把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把市第二人民医院创建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职业病防治中心,把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成为集科、教、研为一体的区域性精神卫生中心,把市妇幼保健院发展成为全市妇幼公共卫生业务指导中心,把米易县中医院建成“四川省精品中医医院”。
专栏25 卫生发展重点工程
※ 卫生体系建设: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电子指挥系统和“120”紧急救援中心指挥平台建设。
※ 市、县人民医院建设:新建市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医疗保健大楼、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建市职业病防治中心及外科大楼、市第四人民医院新建门诊医技办公综合楼、攀枝花市红十字会新建备灾救灾中心等项目;完成市中心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市第三人民医院重性精神病监管病房、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仁和区人民医院和盐边县中医院等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全市43个乡镇卫生院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完成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达到每个行政村有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
※ 卫生信息化建设: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救治机构等建立信息平台,构建纵向贯穿省、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横向延及乡镇以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网络。
第二十八章 大力发展文化广电事业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文化创新,坚持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为建设区域文化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节 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大型公益文化设施和城市社区、农村新型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批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启动“社区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促进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建立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村、乡(镇)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加大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适应新要求的专业文艺队伍。
第二节 繁荣群众公共文化活动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文化事业。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文化资源向贫困村镇、社区倾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与保护工作,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掘、整理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继续打造“米易县新山傈僳族约德节”、“阿署达彝族打跳舞”、“大田板凳龙”、“迤沙拉谈经古乐”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做好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第三节 突出发展文化产业
围绕建设区域文化高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扶持文化企业,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攀枝花市新兴重要产业。拓展和健全文娱演艺业、影视传媒业、出版印刷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业、文体休闲业、文博会展业、信息网络业、艺术培训业等九大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在攀枝花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规划独立成片的文化产业区域,构建移民文化、苴却砚文化、大笮文化、国胜茶文化、迷昜文化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强化版权保护与管理,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第四节 积极发展广电事业
“十二五”期间,以打造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广电传媒高地,建设广播影视强市,形成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文化标志和亮点为目标,继续大力实施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工程,推动市县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实现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9%以上,强化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广播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以数字化电视网络为基础、满足多种业务需求的下一代广电网络,促进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大发展。
专栏26 文化、广电重点工程
※ 公共文化设施工程:建设“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等文化重点工程;启动“社区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促进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建立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村文体活动室及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配套建设。
※ 文化产业工程:以建成川滇边界地区文化创意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将攀枝花市的苴却砚、米易石材中华绿等独具特色的资源商品化;培育各种创意设计产业,推广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创意,发展特色创意产品和咨询策划创意。
※ 广电工程:完善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市县(区)自办节目覆盖率达85%以上;发展5万余户农村地面数字电视用户;推进国家应急广播电视体系建设;建成城市应急广播系统,实现农村广播“村村响”,实现每个县城一座电影院,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实现“三网融合”。
第二十九章 稳步发展体育事业
加快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大发展。按照全市体育发展布局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取得明显成果,体育事业发展综合实力居全省先进行列。
第一节 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开展多形式健身活动,以社区为重点,按照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开展群众性、系列化、多元化的体育健身活动;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载体突出农村特色,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向全民开放。加大竞技体育投入力度,建立有利于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运行机制,引进高级体育运动专业人才,提高竞技体育“选材”、训练、管理工作水平,提高攀枝花市竞技体育水平。
第二节 发展体育产业
以打造攀西地区最具活力的体育休闲运动高地为方向,以阳光为依托,瞄准体育竞训服务项目,以米易激流回旋皮划艇基地、仁和神龙山庄射箭基地、西区飞碟竞训基地、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红格训练基地为载体,搞好国家、省运动项目冬季竞训基地建设,积极承办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着力打造攀枝花本土体育健身娱乐业品牌,开发富有攀枝花特色体育文化旅游项目。
第十一篇 全面推进小康攀枝花建设
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着力点,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第三十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按照新时期人口发展工作的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开发人力资源,为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一节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重点抓好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设市世代人口服务中心⑽,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信息化建设和社区管理,建立健全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机制,鼓励婚前医学检查,降低人口出生缺陷率。科学编制和认真实施《攀枝花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推动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40万人左右。
第二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高度重视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完善老龄人优待政策。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体系。倡导尊老、敬老社会风尚,充分利用攀枝花独特的阳光资源,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吸引社会投资,规划建设一批过冬养老的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同时在农村建设一批养老院、敬老院,为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提供良好的环境。
专栏27 人口与计划生育重点工程
※ 人口与计划生育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集人口学校、婴幼儿早期发展工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药具管理、生殖健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等功能一体的攀枝花市“世代人口服务中心”⑽建设、“金人工程”⑾建设。
※ 人口与计划生育平台建设:建设新家庭文化示范书屋和人口文化示范大院各50个,建设两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和教育示范基地。
※ 基层计生服务站建设:完成东区、仁和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和6个中心乡镇人口计生服务站建设。
※ 老龄事业服务工程建设:建设一批服务攀西、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来攀过冬养老的老年公寓;新建一批农村养老院、敬老院。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以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方向,大力实施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巩固攀枝花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成果。“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和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第一节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形成适应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需要的就业政策体系。制定完善鼓励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的各种补贴的优惠政策;加大创业扶持,落实创业政策,完善创业发展基金,为自谋职业者创业融资、注册登记等提供优惠;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针对各类就业重点群体,强化就业援助;实施“外来青年留城计划”,激励外来青年创新创业;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产业、城乡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确保就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第二节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建立完善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建成覆盖乡镇、社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就业服务管理信息化;加强职业指导、信息发布和政策指导;规范发展就业中介组织;完善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再就业培训工作;健全基层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基层就业培训中心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全市18个社区和11个村建立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站。
第三节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强劳动执法监察、规范各类企业招、用工行为,强化劳动合同规范管理,建立集体合同制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企业裁员机制,推进企事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实施城乡劳动者统一就业政策,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强化第二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和管理,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逐步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建立农民进城就业援助制度,实施就业扶贫,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
第三十二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的统收统支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保基金预决算管理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引导职工参加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完善多缴费多受益的激励机制。妥善解决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
第二节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统筹城乡养老、医疗制度,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尽早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在攀枝花市农村全覆盖,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为重点,继续加强社会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第三节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提高市级统筹保障水平,增强统筹调剂能力;继续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力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和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各项待遇的按时、按规定报销和支付;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全面、服务及时的一体化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全面推进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第四节 重视社会救助和福利
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援、法律援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建立政府兴办福利机构为示范、多种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社会救助福利事业。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场所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组织和个人投入助残扶残事业。
第五节 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抓住攀枝花作为全国首批“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的发展机遇,结合城市、国有工矿、林区、煤矿棚户区改造,通过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扩大发放廉租住房补贴范围,实施公共租赁住房补贴,全面推进廉租住房共有产权实施进程,积极推动公积金贷款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措施,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十二五”末,全市累计新增经济适用房5000套、新增廉租住房3000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2000套、棚户区改造11700户,发放住房补贴15000户。
专栏28 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工程
※ 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攀枝花市创业促进中心作用,强化创业培训和项目支持、开业指导、跟踪服务等措施,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快建立攀枝花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推动劳动力市场尽快向人力资源市场的转变。
※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系统和劳动争议仲裁办案系统。推进市、县(区)两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第三十三章 提高居民收入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前提条件,“十二五”期间,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整国民经济收入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发展。
第一节 提高整体收入水平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十二五”期间,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市民财产性收入,通过探索资源开发项目和一些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创新,以及其他增加市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拥有财产性收入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确保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节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注重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社会公平,强化分配监管。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有效缓解城乡、县区、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业等困难。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第三十六章 保障措施
积极运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配置手段,制定实施好公共政策,为市场主体提供正确导向。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目标责任制,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规划的监督,为如期实现各项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一节 重大项目实施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投资稳定增长。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突出重点搞好项目储备,加强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把政府公共投资方向和重点放在交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十二五”期间,共实施重大项目194个,总投资约2442亿元,其中“十一五”结转“十二五”项目66个,“十二五”期间新开工项目80个,“十二五”储备项目48个。要加强规划和产业引导,防止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建设;市级投资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好具体项目建设计划,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进度,确保规划有效落实;市级投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将规划作为项目审批和安排投资的重要依据,组织安排好财政预算和政府投资。
第二节 组织体系保障
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跨越式发展的组织保障。要转变政府职能,按照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的要求,避免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强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维护市场秩序、发展社会事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职能,保证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健全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健全领导、群众、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和论证制度,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制度。
第三节 规划衔接协调
各县(区)规划要在约束性目标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全市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各类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和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与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同级规划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重点方面加强与周边县(区)以及周边跨省市(州)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各专项规划也要与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建设方面进行相互协调。加强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
第四节 目标考核促进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加快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努力改变把经济总量增长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传统考核方式,坚持把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与人口控制、劳务输出水平、资源环境保护联系起来,着重考核人均的经济强度指标,以及更多的人文、社会、环境指标,以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更全面的反应区域发展水平。
第五节 规划监督评估
《纲要》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要充分发扬民主,加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对“十二五”规划的监督,进一步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对规划执行中随时出现的问题,市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及时负责处理。规划执行中期由市人大负责组织力量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规划实施期间,由于不可抗力等特殊原因,某些指标确需调整的,由市政府提出说明和建议。按法定程序,由市人大决定批准。
名词解释
(1)“四个倾力打造”战略:攀委发〔2008〕1号文件提出的发展战略,即:倾力打造高水平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倾力打造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倾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2)“一心一轴两翼”旅游发展格局:“一心”即,都市阳光休闲核心区:紧紧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结合森林城市建设,在中心城区,重点加强商业游憩中心区、休闲文化聚集区(点)和城市生态建设,打造1~2条具有区域性中心城市特色的集购物、休闲、观景于一体的商业中心街区。提高城区绿化美化、环境功能旅游化、设施建设景观化、文化氛围个性化、服务配套完善化水平,构建“阳光·健康·安全·和谐·美丽”的优秀旅游城市形象。
“一轴”即百里生态长廊:完善、提升红格阳光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和格萨拉裂谷奇观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加快推进二滩画廊山水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建成红格旅游度假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百灵山生态旅游区“百里生态长廊”旅游精品,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两翼”即仁和阳光康养旅游区和米易阳光运动旅游区。仁和阳光康养旅游区:突出阳光康养特色,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冬春疗养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实现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打造川滇结合部区域性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米易阳光运动旅游区:突出“阳光、运动、休闲”为主题,打造现代时尚亲水戏水休闲旅游产品,建设攀枝花市的“阳光迎宾厅”、“休闲后花园”。
(3)“三网融合”:即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作为三网融合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务院将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
(4)“一心两轴四片”城镇空间布局:
“一心”:以机场为中心的城市绿核;
“两轴”:以沿金沙江的东西向轴线和沿仁和沟的南北向轴线为发展轴线;
“四片”:由炳草岗-仁和的江南片区、弄弄坪-瓜子坪的江北片区、格里坪-清香坪的城西片区和金江-团山-马店河-迤资的城东片区组成的组团式城市空间。
(5)“五级”城镇体系:
“一级”:攀枝花城区,区域中心;
“二级”:攀莲、桐子林、渔门、大田;
“三级”:平地、布德、红格、格萨拉、永兴、白马、丙谷、普威;
“四级”:同德、福田、得石、撒莲、垭口等25个乡镇;
“五级”:中心村共计72个(其中仁和区22个,米易18个,盐边32个)。
(6)“两纵一横”对外铁路大通道:
“两纵”:南北向成昆铁路老线和成昆铁路新线;
一横:东西向丽~攀~昭~毕~遵铁路。
(7)五纵四横:五纵:第一纵G5京昆高速公路攀枝花段;第二纵S214线米易县甸沙关—仁和区平地镇—G108线仁和区挖断路;第三纵S216线稻攀路盐边县长坪子—西区河石坝—法拉大桥—宝鼎—前进—中坝—永仁县交界处;第四纵XD12桑云路—惠民—渔门—鳡鱼—三滩—得石—桐子林—新九—红格—金拉路—拉鲊;第五纵X095打中路垭岔田—白坡—德盐路—三滩—红坭—务本—五道河—倮果—金江—五桂塘—干海子—平地。
四横:第一横攀枝花至宜宾沿江高速公路;第二横S310线宁华路仁和区福田—盐边县李家沟;第三横X093盐米路中渡口—白坡—草场—新山—会理界;第四横G108线拉鲊—干海子—大龙潭—五桂塘—金江—密地—滨江大道—新庄—西区沿江快速通道—格庄路—格观路—华坪交界处。
(8)城市过境通道:桐子林—新九—红格—钒钛产业园区—总发—渡仁西线—前进—宝鼎—陶家渡—宝鼎大桥(07桥)—格里坪—乌龟井—凉风坳隧道—高峰—瓜子坪—五道河—高粱坪—雅江桥—二滩右干线—桐子林。
(9)“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0)“世代人口服务中心”:即,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药具管理、生殖健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基建机构名称。
(11)“金人工程”:是国家人口计生委“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的人口计生信息化工程,即“国家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
(全文完)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赵影)近日,米易县多措并举,全面启动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3月5日至15日,该县将采取分系统主要职能部门牵头负责与聘请组建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内...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