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族之花绚丽绽放 ——“十一五”攀枝花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综述

攀枝花日报 2010-11-10 21:34 大字

■ 本报记者 李云飞 张荣裴

“我家共种了80亩芒果,今年光靠卖芒果就有18万元的收入。”11月5日,在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村民王世权讲起如今的好日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从红砖平房搬进两层小楼,从人背芒果到卡车开进村里……谈起这些年的变化,王世权感慨颇多。过去一家四口人靠种植玉米为生,全家人一年收入仅几千元。“穷则思变”,在村委会的帮助下,王世权开始种植芒果。2005年芒果挂果以来,家里的收入越来越高了。同时,村里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随着村道修通,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卡车可以直接开进田间地头装载芒果,把村民们从“肩挑背扛”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了。现在,看看宽敞明亮、各种新式家具齐全的房间,再看看房前屋后郁郁葱葱的芒果林,王世权由衷地感叹:“全靠党的政策好啊!”

在混撒拉村,像王世权这样生活逐步奔向小康的村民还有很多。混撒拉村全村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辖八个村民小组,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近年来,村里通过大力发展特色芒果产业,一步步由贫困村迈向了小康村。目前,全村已发展优质晚熟芒果13500亩,2010年产量达到35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近3000元飙升至现在的7460元。现在,村里正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并修建好了相关基础设施,有了固定客源。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混撒拉村只是攀枝花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攀枝花境内共有彝族、傈僳族、苗族等40个少数民族和谐共存。全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5万余人,少数民族乡镇17个,少数民族地区幅员面积394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4%。“十一五”期间,攀枝花市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教育、文化、卫生、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产业化推动工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少数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仅2964元。到2009年,这个数字已升至4846元,5年时间增长了1882元。

在这期间,攀枝花市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产业化推动工程,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核桃、水果、畜牧业、烤烟等产业发展。仅2009年,攀枝花市就在少数民族地区新建3.5万亩核桃基地,发展2000亩魔芋、柴胡等林下示范种植,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预计到2010年底,核桃种植面积可达14.6万亩,水果种植面积达12万亩。

今年8月份,随着麻陇彝族乡白麻公路竣工通车,米易县最后一条通乡“烂”路变坦途,村民们出行方便多了。“以前从地里到烟站送烟要花3个多小时,路修通后只要1个钟头就行了。”麻陇彝族乡烟农马正洪高兴地对记者说。

“十一五”期间,攀枝花市对少数民族地区15个无电村实施了通电工程,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村村通电的目标;修建、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7条乡道公路,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乡乡通柏油路或水泥路;新建、改造部分村道、社道,并对路面进行硬化,改善了当地群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状况;积极实施少数民族地区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架设主管道217公里,解决了16500余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十一五”期间,攀枝花市共投入资金228.7万元,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硬件设施,对24所土木结构村小进行改造,新建校舍4025平方米,新建教室36间。同时实施少数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工程,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配套其他少数民族教育行动计划资金,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中小学校舍、购置教学设备和人饮工程等进行专项扶持。全市少数民族乡镇和散杂居少数民族村全体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新闻推荐

海塔“世外桃园”

海塔“世外桃园”风景区位于攀枝花米易县龙洞河源头,距米易县城36公里,海拔1900米,景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塔湖水域面积约60万平方米,形如弯月,又名月儿海。海塔地势形如船体,相传前人为拴住这条...

米易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易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