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苏安静梁波文图新山村是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四

攀枝花日报 2010-11-24 21:27 大字

■ 本报记者 苏安静 梁波文/图

新山村是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四个村之一。它深藏于龙肘山脚,是四川省傈僳族较集中的地方,也是攀枝花最大的傈僳族聚居地。这里崇山峻岭,山路崎岖,交通困难,经济落后。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傈僳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谷德才家的变化

11月15日,记者一行冒着菲菲细雨,颠簸了几小时后到达新山村。11时20分,在新山傈僳族乡负责人陪同下,记者来到村民谷德才家。

谷德才正在自家院坝忙碌。见到记者,他笑眯眯手拿一把包谷杆迎了出来。“今天下雨,只好把牛儿关在圈里,给它们喂点包谷杆,等雨停了再放它们出去。”

记者留意到,牛圈内养着8头牛羊、6头猪。院坝四处堆放着包谷和土豆,大大小小的鸡在院内觅食,厨房内不时飘出腌肉香。

“过去村民日子不好过,公路不通,用不上电,电视看不成。现在,娃娃读书不交钱,养猪养牛给补贴,吃药看病能报销,家家有电视看,种核桃、烤烟还有补贴……这全靠党和政府的政策好。”谷德才说。

谷德才告诉记者,他今年50多岁,曾经当了10多年的村民小组长和村支部书记。他家有5口人,儿子谷建鲜成家跟他住在一起,女儿外出打工。全家种植了水稻3亩、玉米4亩、烤烟6亩、核桃10余亩,养猪牛10余头。“过去靠打猎、挖粘薯、卖香椿来赚钱,日子不好过。如今观念变了,靠种水稻、玉米、土豆,烤烟、核桃和养猪养牛,日子才过得好。”

他说,长期以来,由于交通困难、生产方式落后、群众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新山村人虽拥有上万亩的林地,但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2006年,乡党委、政府根据新山村地处山区的特点,开始引进核桃产业在新山村发展。但是由于对市场不了解,缺乏核桃种植技术,直到2008年,这项产业在村上仍然徘徊不前——面积小、产量低、效益低。

“新山村的发展成了新山乡历届党委、政府最头痛的‘难点村\’。乡干部驻村后,让群众重新认识了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坚定了我们发展核桃产业的信心。”

谷德才告诉记者,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家依山沿坡开垦层层梯田,开始种植水稻、玉米、土豆、核桃。2008年底,他家核桃面积从原来的不足2亩增加到12亩。养猪、牛、羊,解决了食肉问题。 

“新山傈僳族人的住房都依山而建,就地取材,以竹木结构为主。建房先在斜坡上平整出一块空地,然后在空地四周竖起二三十根木桩,木桩由竹子横七竖八编织结实,并糊上泥土和粪混合的泥浆;房顶用木板边连结后盖上茅草,屋中央置一大火塘。”

谷德才说,他家房屋在“8·30”地震中倒塌,政府补助他家2万多块钱修了砖混房,现在全家居住在130平方米的砖混房内,十分舒适。“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新山傈僳族群众的扶贫力度,启动了安居工程和横板房改造工程,为傈僳族群众修建了大批土木结构的瓦房,新山人住茅草房的历史即将结束。”

谷建发家的新生活

在新山村三组,距谷德才家不远处是谷建发家。

与谷德才相比,谷建发算是新生代。今年26岁的他,是村里的种养业大户。他家5口人,饲养土鸡300余只、生猪8头,种核桃100余亩、玉米6亩、水稻4亩。目前与人合伙投资40万元,正在建一个小型水电站。全家人年均收入1万元。 

“我家能有现在这个样子,全靠县委、县政府对傈僳族地区的扶持和村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

谷建发说,2005年,新山村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安装了电视差转台,广播、电视全覆盖,结束了山寨看不上电视的历史,群众生活也与现代文明接上了轨,电视成了村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和文化娱乐的主要渠道。

谷建发告诉记者,2008年以前,新山村四组、七组和九组没有通公路。2008年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群众们积极投工投劳,终于修通了一条与外界联系的环村公路。公路通车的当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节日盛装,唱歌跳舞直至午夜。通车当天,新山村一村民就购入了属于自家的第一辆农用拖拉机。

“路通了后,新山村的村民建起了养殖场,种植了核桃、烤烟。村民们如今已经可以足不出山就能赚到钱,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路通之后的好处。而新山村的资源优势也正朝着经济优势一步步地转化。”

谷建发说,现在的新山村群众已不屑于过去的小打小闹,而是把更多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发展林业、种植林果上了。去年他家仅水果和土鸡,就收入了5万元,不仅更换了电视、电饭煲等家用电器,还在自家庭院里建起了洗澡间,安装了太阳能。 

“冬天也能洗上热水澡,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谷建发说,是党的民族政策给他们少数民族群众带来了有滋味的新生活。 

“家里有了厕所,方便多了”

15日,记者在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采访,村民谷德兵说:“活了大半辈子,现在终于能在自己家里上厕所,不用像以前那样到山林田地里乱钻了。”

谷德兵告诉记者,受历史因素和传统文化影响,当地傈僳族同胞没有在家中修建厕所的习惯。

“今年6月,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为破除旧习,新山乡决定在新山村修建60间厕所,解决傈僳族同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减少村民负担,乡政府自筹资金3万元,为修建厕所的村民每户补贴500元,并发动乡机关全体党员干部采取‘一包一\’、‘一包二\’的方式,到农户家中指导群众按标准修建。”

新山村党支部书记贺草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尽管有了资金补贴和技术指导,但是大部分傈僳族同胞受传统习惯影响,最初不愿意在家里修建厕所。关键时候,新山村党员干部带头在家里修建厕所,并发动亲戚朋友一起参与,这才使首批60间厕所顺利动工。

“家里有了厕所,方便多了。”谷德兵说,在包户干部的指导下,他家的厕所已在9月底就完工了,“首批60间厕所建成投用,破除了旧习,结束了新山村傈僳族村民千年来没有厕所的历史。”

新闻推荐

快捷的上班、进城、返乡路 ■ 本报记者 潘芝

今冬,市民如果谈及交通,最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新通车的渡口桥南立交系统DEF匝道工程了。因为,它实现了渡口大桥、攀枝花大道、滨江大道、迤沙拉大道、江边街等多条城市交通动脉间的全互通,以及...

米易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米易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