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 ——米易县“十一五”教育发展走笔
■ 本报记者 曹海峰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
“十一五”期间,米易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举全县之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路高歌中,米易教育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变。
从“破烂教室”到“美丽花园”
米易县第一小学旧貌,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记忆。
始建于1912年的米易县第一小学,曾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古董”,这一方面说明该校的历史悠久,但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学校的校园建设滞后。事实上,当时这所学校的状况在全县还算是好的。米易县第一小学校长罗万彬回忆说:“当时整个学校才6.3亩,全部设施就包括一栋1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栋办公楼和两栋教师住宅楼和两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办公房。”
2006年,米易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吹响了米易教育大发展的号角。米易县委提出教育事业适度超前发展的口号,并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让米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教育事业被纳入了米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米易县委、县政府十一五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按照“大投入、大手笔、高起点规划”的原则,米易县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县委、县政府对场地狭小、设施设备陈旧的一小进行整体搬迁,先后投入2500万元新建了教学楼、住宅楼和200米的塑胶运动场等设施。”罗万彬说。如今的米易县第一小学,占地面积达到了42亩,学校拥有图书馆、仪器室、体育活动室、少先队活动室、多功能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机室、音乐室等,并实现了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在校学生也从当初的800人增长到现在的2600人,硬软件的更新带来的是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近年来,米易县第一小学的教学质量稳居全市前列。
“变化确实很大,以前学校的教学楼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课间十分钟学生活动的时候就只能下楼到操场上,现在在楼道里就可以耍了,2/5的区域都是休闲区。以前50多个人的班级现在只有十多个人,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说起学校的变化,米易中学的涂阳顺老师非常开心。而作为高三(9)班的学生,王汉林体会更深:“环境好多了,硬件设施改善了,6人间的宿舍可以和大学相媲美。”
这种变化在“十一五”期间,在米易的许多学校上演着。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今,米易县投入教育基本建设经费61250万元,新增校舍面积178500平方米,全面消除了危房。截至今年9月,米易县校舍面积达到295240平方米。
从“全面撒网”到“合理布局、重点投入”
“我们学校是实施布局调整后新建的,目前包括三栋5层教学楼,一栋科技楼,一栋实验楼,一栋综合大楼、两栋学生公寓和8个篮球场,三期工程开始后,学校将拥有一个标准化的运动场。”米易县第一初级中学李方桃老师告诉记者。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一中校园。
米易县第一初级中学落成于2007年,占地103亩,崭新大气的教学楼、办公楼,能同时容纳1000名学生就餐的食堂,标准的篮球场,该校不论从创意、设计还是整体形象,都别具一格。
该校的建立是米易县高起点规划学校,积极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结果。布局调整前,米易县共有学校136所,其中仅村小(含教学点)就有93所(个)。
近年来,米易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着眼于全县教育发展实际,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按照“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提高效益”的原则,实行小学低段就近入学、高段相对集中办学、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整合教育资源。“2005年,县上对学校布局进行了初步规划,先后完成米易中学、米易县第一初级中学、米易县第三初级中学的新建和米易第二初级中学、第四初级中学和民族中学的改扩建工程,并以兼并改造的形式完成12所中心小学的布局调整。”米易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说。
布局调整完成后,全县由政府举办的学校减少到94所,一改过去学校规模小、师生数量少、教与学相互促进氛围弱的状况,为学校管理向规模化、精细化、人文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图书及体音美劳等教育教学器材相对集中使用,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通过布局调整,有效实现了公共资源学校与社会的共享。建在米易中学的县体育场、游泳池在周一到周五晚7点以后和周末、周日对社会开放,其余时间由学校使用,县图书馆也是由学校和社会共同使用,大胆的创新实践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从“学生外流”和“外地学生涌入”
教育质量要提高,教师是关键。在米易县一中旁边,一幢幢崭新的小楼静静矗立着。“这是县里给教师修的教师小区。”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小楼,米易县教育局副局长马静说。
以前,由于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使得全县中小学硬件设施水平较低,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育质量上不去,造成许多学生大量外流。“每逢星期日,火车站外满是去外地上学的学生。”米易县教育局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十一五”期间,米易县认真落实政策,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了表彰奖励机制,建立了骨干教师津贴制度,并自筹资金在市级标准的基础上提高省市骨干教师津贴50%,每年发放各级各类骨干教师津贴194万元。及时兑现教师按政策规定应享受的各种工资、津贴、福利、养老、医疗等待遇。
2006年,米易县委、县政府在县城规划土地,组织修建教师小区,占地103.7亩,建筑面积117205平方米,解决了700多户教师的住房难问题。
“为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外,面向社会引进教师、校长,从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为米易教育的发展积聚发展后劲。”马静说。2009年,米易县安排205人参加了第二批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109名校长参加了各级培训,2009年12月,20名校长到清华大学参加为期5天的培训。
为给“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供师资队伍保证,米易县开辟绿色通道,多渠道引进优秀教师并实行奖励制度。近年来,米易县共引进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合格教师28人。从2006年开始每年到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选聘高校毕业生,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为加强学校管理,减轻教师负担,米易县由县财政为寄宿制学校的后勤人员提供保障。从2007年,米易县每年投入200多万元为全县部分寄宿制学校配备了生活老师、保洁绿化工人、水电工人和专职保安、校医等。
优美的环境,过硬的教师队伍,带来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少外地学生纷纷涌入米易求学。2007年以来,米易县初中学生净增1600余人;2009年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升入高等学校录取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米易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11月27日,第八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暨现代教育技术年会将在米易拉开帷幕。
增加教育投入,调整学校布局,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米易教育的大翻身,为教育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未来,米易教育站在高起点上,开始描绘一幅更加绚烂的锦绣画卷。
数据
“十一五”期间,米易县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稳步增长,教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育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6-2008年,米易县教育拨款分别为7061万元、9916万元、12031万元,按可比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40.43%、21.33%,生均教育经费从2080元增长到3599元。同期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分别为24404万元、28018万元、33092万元。
2007年教职工工资和福利支出4483万元,2008年为4688万元,2007年-2009年,全县义务教育段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生由230元·生/年增长到320元·生/年;初中生由320元·生/年增长到540元·生/年。
近三年,米易县共投资5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59万元用于全县教育设备设施配置。从2005年到2009年底,全县共投入2400余万元,建成校园网8个,网络教室49间,多功能教室6间,标准化实验室15间,计算机1582台。
米易县“十一五”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建设项目原为13个,规划建设校舍面积99651平方米,总投资6256.5万元。经过几年的努力,米易县实际实施了37个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项目,先后完成米易中学、一中、三中、四中、一小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实际完成校舍建设168697平方米,较原规划增加69046平方米,并增加了运动场、道路、绿化和广场建设面积196610平方米,实际投资30810.85万元,增加投资23954.35万元。目前,三中、民中、四中等一批教育基础设施正在抓紧建设,二小和县幼儿园将列入明年建设项目。
米易县现有省级骨干教师2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9人,市级骨干教师166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3人,县级骨干教师164人。米易县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幼儿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100%,初中教师学历达标99%,高中教师学历达标96.3%,教师学历达标率稳定提高。
新闻推荐
“少生一个孩子能够让自己家的日子好过很多,我是实实在在地尝到了这个甜头。”老坂田组的农妇安诗兰由衷地对记者说。安诗兰是米易县攀莲镇双沟村的一位普通农妇,这些年她亲身体验着计划生育这...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