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旱中的“及时雨” ——记米易县白坡彝族乡李明久村党支部

攀枝花日报 2010-04-13 23:43 大字

■ 本报记者 刘浩

米易县白坡彝族乡李明久村位于中山区,自去年秋季以来已经连续200多天没有出现有效降水。“旱”字当头,村党支部的40多名党员干部毅然扛起了“抗旱”的大旗,在力保人畜饮水安全的同时,抓生产、保春耕,奋力抗旱救灾,当地百姓把他们形象地称作“及时雨”。

每天损失上千元,小型水电站为抗旱停产一个多月

一走进李明久村的村口,记者就看见了一座小型水电站,准确地说是一座已经停止发电的水电站。往日清波荡漾的李明久河已经濒临干涸的边缘,仅剩一小股水在缓缓流淌。

旱情发生以来,电站生产与农民灌溉用水发生矛盾,村支部主动找到电站负责人,希望电站能够停止发电,优先保证村民生活和灌溉用水,确保抗旱保苗工作顺利进行。电站负责人毛富德是一名党员,他当即表态:暂停发电,首先保证群众用水!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只要旱情一天不缓解,我这个电站就一直停下去!”毛富德斩钉截铁地说。现在,电站已经停产一个多月,每天损失1600元左右。

再苦不能苦孩子,肩挑背扛也要确保村小师生饮水

“这水好喝吗?”“好喝,甜的!”4月10日,喝着党员送水队刚刚送来的矿泉水,李明久村村小的学生陈惠雨开心地笑了。

“再苦不能苦了娃娃,只要学校用水出现紧张的迹象,我们就会组织党员肩挑背扛往这里送水。”白坡乡中心校书记,分管李明久村村小的何成发说道。这次旱灾使得本来就供水不足的学校更加困难,为保障学校供水,让承载着李明久村未来和希望的孩子们能够安心学习,李明久村党支部在第一时间制定了学校用水紧急预案,十余名党员干部随时候命,因为村小不能通车,每次都只能采用肩挑背扛的方式为学校运送饮用水。许多党员干部还自掏腰包,为学生们送去矿泉水和饮料。

修路建渠找水源,党员始终奋斗在抗旱第一线

坡高路陡,水源条件极差,是李明久村的真实写照,农作物生产都是靠天吃饭。受旱以来,村里原有的水源逐渐干涸,村里的党员干部们自发筹款,为村民购买了水管、水泥等材料,把水源往前延伸了1000多米,保证了受灾严重地区110余户村民没有发生饮水困难。

南七路是李明久村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也是抗旱运水的生命线。村“两委”成员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对这13公里的“运水生命线”进行抢救性修复,解决了群众运水难的问题,也方便了党员送水队伍开展工作。

采访中,记者徒步半个多小时的陡峭山路,来到受旱严重的六社、七社,正好看见十来个党员顶着烈日在半山腰的水渠里忙活。据党员张国民介绍,旱情发生以后,李明久村党支部经过多方奔走,在上级部门和乡政府协调下,筹集了10万元抗旱引水资金。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奋斗,在受灾严重的三社和五社各修建了一条2000余米的引水渠,解决了两个社200多群众的生活用水和500余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旱情就是命令,村“两委”成员每天不顾烈日炎炎,穿梭在各个水源地和抽水点,把抗旱救灾工作推向了深入。核桃种植户李兴强告诉记者,核桃育苗前期正是需要水的时候,灾情发生后,党员们经常为他家挑水浇灌,看着地里1000多株核桃苗长势正旺,李兴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目前,村里的人畜饮水已经基本得到保障,但现在正是烤烟育苗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水源,生产用水还是比较紧张。”村党支部书记陈学礼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抗旱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抗灾自救的作用,确保烤烟大田移栽工作和农田基本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新闻推荐

不等不靠奋力抗旱保产

本报讯(王莉报道)米易县白坡彝族乡采取有力措施抗旱保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去冬以来,米易无有效降雨已200天,白坡彝族乡旱情特别突出并日趋加重。位于海拔200多米的核桃坪村是白坡彝族乡旱情最...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