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合作的经典之作,工业园区的前沿窗口,苏州的“园区经验”魅力何在?请看———一种新理念,催生发展新“种苗”
本报记者 康与民 柳尧杰 鹿振林
※记者感言※
苏州工业园区,一张规划图管了18年,并且还将继续“管”下去。是政府不作为?恰恰相反。
学术界关于“苏南模式”的讨论中,有一种突出观点,就是苏州的产业发展仰仗于政府的强力介入。
其实,苏州经济制胜的奥妙,恰恰在于始终相信“无形之手”,坚持“以市场取向为主”,这是“苏南模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是,苏州人同样重视政府引导这只“有形之手”,而且让这只手放到位、不缺位、不越位。
产业结构调整,直指破解苏州的用工荒、用电荒、用地荒。然而,涉及全局性的资源重新配置,单个企业无法实现,政府必须走到前台。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之路,对我们来说,可学可鉴的地方很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关键要学到位、学到家。
苏州工业园区,全球闻名。
今年5月12日是苏州工业园区的第18个生日。18年前,这里还是苏州郊区的一个落后乡镇,如今,这个由中新两国合作开发建设的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正在书写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传奇”。
几个主要经济指标彰显园区庞大实力:开发建设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左右,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9.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97万元和2.24万元……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速度为何如此之快?苏州的“园区经验”魅力何在?
在苏州人看来,这个变化首先来自于一个在新加坡指导下编制的规划,正是这个规划,保证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苏州工业园区18年来换了好几届领导班子,唯一没有换的就是这张规划图。”陪同记者采访的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人员黄蕾自豪地说。
一张规划图管了18年,如今这张图已变成现实。
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之所以18年不变,除了历届班子秉承规划不是儿戏、不能因个人主观意志随意改动的观念外,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这套规划科学、超前,它要求先规划、后建设,先建地下、后建地上,这在18年前确实难能可贵。比如,规划要求污水100%截流,而当时“国家环保模范城”也只要求污水50%截流。当时,一般城市基础设施只要求水、电、路“三通”,而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里,却要求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燃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九通”。
园区未建,规划先行。因为在苏州人的头脑里, (下转A4版)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在苏州工业园区,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规划之上。为此,苏州工业园区设计了一整套机制:园区将政府批准的规划公之于众,授权规划师审批各类规划申请,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