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 撑起抗疫“半边天”
方舱医院里的“三八”妇女节
3月8日,武汉市武昌方舱医院内,一名小患者为医护人员画了这样一幅漫画。
当日,院内患者和医护人员组织活动,共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并向女性医护工作者和女性患者送上祝福。
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疫情下最美巾帼逆行者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致敬“她力量”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 邱冰清 廖君)她是白衣天使,她是人民卫士,疫情下她们是最美逆行者……今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如期而至,但却注定不平凡。新冠肺炎疫情下,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女性,如铿锵玫瑰,展现巾帼力量。
湖北省武汉市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国超已经在岗近60天。这些天里她只在2月3日中午请了3个小时的假。这弥足珍贵的3小时是为了接治愈的丈夫出院。“那一天,心里犹如久积的阴霾天照进了阳光。”朱国超说。
3位至亲在一周内都感染了新冠肺炎,但身为副主任医师的朱国超却忙碌在抗疫一线,有太多的患者等她救治,当被通知丈夫病情危重时她无暇探望,女儿托付给姐姐照顾。她说:“这边抢救不能停。我只能让自己面对墙壁,调整呼吸,强迫自己冷静,然后继续工作。”
支撑朱国超熬过来的是“绝不能倒”的强大信念。“不记得深夜在寝室偷偷哭过多少次,撕心裂肺般痛。”但她一遍遍告诉自己绝不能倒下。作为妻子和妈妈,丈夫和女儿需要她;作为医生,病人需要她;作为科室主任,同事需要她。朱国超说:“我要竭尽全力,从死神手里抢夺更多的病人。”
她们剪去长发,掩去对未知的担忧,义无反顾走进抗疫最前线,与死神抢人。她们顶风冒雨,藏起对亲人的思念,巡查于社区的大街小巷,守护一方安宁。
1月22日,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新吴分局旺庄派出所社区民警卢秋排查到,辖区内一名在武汉就读的大学生与家人正从武汉返回无锡。1月25日大年初一,该学生姐姐确诊,快速寻找密切接触者成为当务之急。
家长的描述无法覆盖他们的全部时间段,“时间链无法闭合,少一秒都会多一重风险。”放弃团圆,卢秋和同事连夜展开研判,通过地区监控、行车记录等,当天成功追踪14名密切接触人员。
很快,该户人家相继确诊。周围群众的恐慌给卢秋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群众有情绪、说话带刺,卢秋在电话里耐心解释,电话不行,她就上门做工作。
核查情况、解答咨询,最忙时卢秋每天要接、打近百个电话;举报线索、求助等,卢秋在微信群里接收信息上千条。入户宣传、排查、送物资,卢秋日均行走上万步。“我没有多崇高的想法,但穿上警服,这就是我的职责。”卢秋说。
“我报名”“我能行”“我可以”……记者在采访中常常听到她们这样说,质朴却掷地有声,温柔却又坚定有力。
“爷爷没事哦。”武汉市第一医院隔离病房里,江苏省人民医院护士沈艳正帮81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穿尿不湿,并轻拍着安抚他。随后,沈艳为老人家重新调整好吸氧鼻导管,理顺头发,并帮他戴好口罩。
“孩子们勇敢有耐心。”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医疗队护理总护士长宋瑾说,她带领的150名护士超八成是女性,其中“90后”占了一半,“在我眼里她们还都是孩子”。在工作中,她们接管的都是危重患者,插管、吸痰、俯卧位通气等专业操作,喂饭、口腔护理、清洁大小便等基础护理工作都是零距离接触,“孩子们”穿着防护服依然完成得不折不扣。经常和曾偷偷哭泣的老人多聊几句,还从住所带上病人爱吃的水果……“孩子们”对病人的关心细致入微。
“她们在家里都是宝贝。来到一线,从没人喊苦叫累,都变成了女汉子。需要临时加班只要在队伍里问一下,都是我可以、我行。”宋瑾说,突然间就发现这些“孩子们”长大了。
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队长刘云狠抓防护工作,确保队员安全。每次队员出发,她和保障组组长王永红都去送行,队员从医院回来她们再去迎接,给大家发“平安果”。她们俩和宋瑾就像是3个“妈妈”。“都是一群孩子,在前线陪伴患者战胜病魔。我们做妈妈的把她们安全带出,也要把她们平安带回。”宋瑾说。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身披“铠甲”走进“战场”,她们是超人、是战士;脱下警服、白大褂,她们是妈妈、是妻子、是女儿。她们用行动展现巾帼风采,诠释“半边天”的内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她们的每一次逆行,都是为了一份守护;每一声叮嘱,都是为了一份安宁。她们用女性独有的温柔力量让人们坚信:黑夜无论怎样悠长,天总会亮起来;无论冬天如何寒冷,春天总会到来。
“我们辛苦一些,居民就安全一些”
——社区防控一线的“女军”剪影
新华社哈尔滨3月8日电(记者 强勇 齐泓鑫)“姐,今天没白菜了,啥时有我再去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社区中兴家园小区,社区工作人员邹爽和一家隔离户在窗口说着话。稍后她把从超市买来的蔬菜递进去,又再次提醒做好防护,然后赶往下一家。
早上7点多出门,晚上8点多到家,在社区居委会、居民小区、超市“多点多线”来回奔忙,这是37岁的邹爽一天里的行动轨迹。
由于接触的人较多,上有老、下有小的邹爽最近搬出来一个人住。“家里都是丈夫在忙,我也帮不上手,只能每次电话里叮嘱孩子听爸爸的话。”说到这里,邹爽的鼻头有些酸,短暂沉默后,她又抬起头笑了笑,“大家都不容易,慢慢就好起来了。”
记者近期在基层采访时,经常可见像邹爽这样默默付出的社区工作者。爱建社区有14名工作人员,其中13人是女性,她们从疫情发生就一直坚守在防疫一线,被一些居民称为社区“女军”。
说起职责所在,爱建社区党委书记王宏蜚掰着指头滔滔不绝:防疫宣传、人员排查、信息统计、值守卡点、楼道消毒、为隔离户采购生活必需品……辖区内有数千户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就是守门员,在岗时间远超陪伴家人的时间。
“手机几乎片刻不敢离身,就怕老百姓有急事,或错过重要的防控指令。”王宏蜚说。
去年刚退休的钱朝辉是个闲不住的人,她负责的小区租户多,管理难度大,目前有上百户居民处于封闭隔离状态。
“做好社区工作的要诀,就是不能有丝毫马虎。”钱朝辉说。前期入户走访时,她和大伙一遍遍细化询问登记事项和应注意的问题,着重征集居民需求,以便社区及时解决。发放酒精等急需的防控物资时,她经常忙到夜里10点多,毫无怨言。
56岁的单宝玲是“女军”里的老大姐,采访期间她的手机聊天软件响个不停,点开看,基本都是居民发送的信息。孩子发烧要对接医院、隔离户要买菜、独居老人要买药,这些在她眼里都是“大事”,都要“马上办”。有时候,光超市她一天就要跑好几个来回。
疫情期间,社区工作人员遇到的难题不只是控制出入流量,还要安抚好居民的情绪。
2017年王宏蜚考下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这回派上了大用场。据她回忆,某小区封闭当天,她接到不下200个居民打来的电话,有不安的,有吐槽的,有质疑的,她都依靠所学一一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
随着近期疫情有所好转和企业陆续复工,社区人流量增加了,“女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辛苦一些,居民就安全一些,值!”她们说。
战地“红花”分外艳
——乡村防控一线的巾帼志愿服务队
新华社石家庄3月8日电(记者 李继伟)“出家门、进厂门,两点一线莫乱串门;出炕头、到地头,逢人见面别唠不停……”3月8日一大早,河北省任县西固城乡路三村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乔大云便戴上口罩,拿起小喇叭,走街串巷开始了一天的“硬核”喊话。在西固城乡,这样的乡村服务队还有15支。
80岁的解小东老人是任县西固城乡赵村的贫困户,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老人独自居住。疫情期间,赵村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李叶格隔三岔五看望解小东,为她打扫卫生、买米送面,陪她唠嗑解闷,让老人感受到了特殊时期的温暖。解小东逢人便说,她就像多了个“亲闺女”。
“妇女是家庭中坚力量,她们对村庄的人员情况也更为了解。”任县西固城乡党委书记骆军锋说,战“疫”的主体是群众,力量在基层,发挥好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更能守好家庭的“防疫门”,把好村庄的“安全门”。
在乡村防控疫情一线,还活跃着为数不少的95后巾帼战“疫”身影。在河北省临城县石城乡石城村,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出生于1999年的河北外国语学院学生杨志鑫便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每天在村卫生服务站执勤,查看过往人员登记信息、量体温,把好村关卡。空闲的时候,细心的杨志鑫还经常用酒精给卫生服务站的笔、桌子等消毒。
“每天准时上岗,轮班工作,检查过往车辆,登记人员信息,劝返集聚人员,常规消毒消杀,体温检测,我们努力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遏制疫情扩散。”杨志鑫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大学生和共青团员,我的身份不允许我只是待在家中,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我有责任、有义务冲在基层防疫的最前线。”
“隔离户待在家久了,难免情绪烦躁。小杨是个女孩子,心思更细腻,善于和村民沟通,她有时就化身心理辅导师,对一些村民开展心理疏导和规劝。”石城村党支部书记柳国栋说,群众对她的志愿服务都赞不绝口。
因为疫情延迟了开学,但是停课不停学,学校开始了网课教学,村委会便认为杨志鑫不会再来志愿服务了。柳国栋说:“没想到小杨上课、志愿服务两不落,每天上午的八点半到十点半她上网课,网课一结束就赶到村卫生服务站帮忙执勤,一天不落,让我们都很感动。”
杨志鑫笑着说:“国家要防疫、生产两不误,我们大学生志愿者也要防疫、学习两不误!”
新闻推荐
每每下楼去车库取车,就看到墙旮旯处的木头扁担。尽管它尘封已久,却依然透着黑红的亮,俨然渗着父亲晶莹的血汗。它中间驼两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