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接受任务,20天恪尽职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他用行动兑现着“请战书”上鲜红指印下的承诺 “没有天生的英雄,但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本报记者 刘江雪
2020年2月19日,庚子年正月二十六。这是杨波坚守在市人民医院隔离病房的第20天。作为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主治医生,20天里,他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最前沿,站在恐慌而又痛苦的患者身前,竭尽一己之力,与“战友”们联手奋战,守护着人民的健康。
当日19时,记者电话采访到了杨波,此时,轮休的他刚刚结束北京地坛医院专家关于最新新冠肺炎的网络在线学习。
当他听说人们用“最美的逆行者”“向阳而生的英雄”来赞美他们时,杨波却说:“我相信只要有需要,我们医护人员都会站出来,这是职责所在。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但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召必应、应必战、战必胜。”
使命
“没有问题,明天一早到岗”
接到市人民医院医务科电话那天,是庚子年正月初五,按照日照的习俗,还没有“出年”,下夜班的杨波刚刚做完一例急症脑血管造影联合动脉溶栓手术。电话很短,短到只有一句话:“杨波吗,明天需要你直接去隔离病房报到,情况紧急、时间仓促,有困难吗?”
还没回到家的杨波回答同样简短:“没有问题,明天一早到岗。”
心头闪过的一丝紧张迅速被早已做好的心理准备覆盖,自从市人民医院设立隔离病房的那天开始,杨波就做过很多次心理预案,院里医护人员最早递交的那份“请战书”上,同样有他鲜红的指印。“大年三十,上海第一批医护人员就已经赶赴武汉支援,我很钦佩,也很感动。”说起那天,电话里杨波的声音十分平静,“这个时候,我的很多同行都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和安享太平的机会,我也是一名医生,有着救死扶伤的责任,疫情需要,我就得去。”
时已深夜,同为市医院医生的妻子田莉默默为他收拾好了行李,必备的洗漱用品、简单的换洗衣服,还有一份特殊的“装备”:两本杨波一直在研读的专业书籍:《神经病学》《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临床笔记》。
没有过多的解释,也没有缠绵悱恻的告别,杨波摸了摸自己的头发,向妻子求助:“我头发不短了,你用咱儿子的理发器给我理理头发吧。”“没问题!”习惯了拿医疗器材的手拿起了简易理发器,田莉仔仔细细地为丈夫修剪了头发,用生涩的技术让造型尽量“短而能看”。
一簇簇头发掉落,仿佛是掉在两个人心头不言而喻的丝缕牵挂。同是医生,田莉再明白不过,这一去,将是危险、疲劳和封闭的数重压力;这一去,就是撇下家里的大事小事、老人孩子。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此刻却拿出了一向的乐观与坚韧,面对丈夫看向一个5岁、一个两岁孩子的隐约忧虑眼神,田莉豪气地说:“放心吧,一切有我呢!”
这个夜晚,并不会因为即将到来的艰巨任务而有丝毫延长。翌日清晨,还没等到上班时间,杨波便如自己的回复一样:一早到岗。报到后,才下夜班的他第一天就连续工作了24个小时。
坚守
“不仅要治疗施救,更要让患者心怀希望”
没有进过隔离病房的人,很难想象那里医护人员工作的困难程度。巨大的压力笼罩着这块封闭的区域。十名医生对应着二三十名患者,在隔离病房的前十多天,杨波几乎一直在上班,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除了简单的吃饭和简短的休整,下了夜班继续上白班成为他的日常。
即便如此,在少得可怜的休息间隙,杨波还要挤出时间认认真真学习新冠肺炎的最新诊疗知识。从最初一直到现在的新冠肺炎第六版诊疗方案,几乎占据了他的“业余”时间,甚至连跟孩子视频一下都很宝贵。
杨波所在的市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区域分成了3个部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所谓清洁区,就是医护人员餐饮、上厕所和冲澡的地方;潜在污染区,需要医护人员换刷手服,戴一次性帽子、外科口罩,换专用拖鞋,最后穿工作服;污染区是防御等级最高的区域,需要穿隔离衣,戴N95医用级别口罩、帽子和护目镜,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再穿一层防护服。“为了节约物资,在潜在污染区是不穿一次性隔离衣的。如果进了污染区,我们就会尽量少喝水、少出入,减少物资消耗。”杨波告诉记者,“穿上笨重的防护服,行动不便、浑身闷热不说,视觉、听觉都会受影响,护目镜时不时会起雾,连说话声音都得放大,每天无数次洗手,皴和皱同时出现,现在俩手都变得特别粗糙。”
即便如此,杨波和同事们对于每一个诊疗环节都是慎之又慎、细心耐心。异常辛苦的工作,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掉队。
没有诊疗需求的时候,他们也尽量跟患者说说病况,进行专业的解释,甚至聊聊家常开开玩笑。杨波说:“病人待在封闭的环境里,又不熟悉医疗专业知识,很容易恐慌焦虑,这个时候,要让他们看到我们,感受到我们的努力和陪伴,就是让他们充满信心。”
这场疫情和封闭的区域将彼此陌生的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命运更加亲密联系在一起。奋战在最前沿,这段时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病患解除隔离、病愈出院。然而,由于工作原因,杨波并不能为他们送行,只能站在二楼的落地窗前,默默目送、深深祝福,然后,又迅速投入紧张工作当中。
感恩
“谢谢那么多人的理解、支持和关爱”
20天了,杨波与妻子同在一个医院工作,却没能见上一次面。就连仅有的两次,田莉为他送去刮胡刀和换洗衣服,都是悄悄放在了这批医护人员集中休息的宾馆门口,便迅速离去。
20天了,杨波消失在两个孩子的生活里,稚龄的孩童趴在小区的栏杆上望呀望,却等不到爸爸回家乐呵呵地举高高。手机视频的时候,5岁的儿子问他:“爸爸你去哪了,为什么不回家。”杨波跟他说:“爸爸在跟病毒打仗。”小小的孩子懵懂却又像明白了什么,不再追问,也许在那小小的心里,爸爸就像神勇的奥特曼,正在打小怪兽。
这一切,不仅是杨波的经历,也是隔离病房每一位医护人员的经历。所以,当电话那端杨波说:“特别感恩,那么多人理解我们、支持我们,给了我们那么多赞美。”记者在记录同时,瞬间泪湿眼眶。
他的话是那么朴实:“我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责任,我没有拯救苍生的能力,但也要全力以赴。”
他的话是那么温暖:“还有很多人都在奋战,警察、军人、交通、环卫工人、市场监管人员,他们也都没有休息,一直坚守在第一线,他们也都尽职尽责,联手防疫。”
杨波告诉记者,虽然他们在隔离病房,但是医院门诊或临时居住点上,总会收到热心群众送来的食物、医疗物资或是鲜花。作为院方,也给了他们亲属细致的关爱,每个星期送新鲜蔬菜、必要时候联系家政给家里打扫卫生,有需要的孩子会安排义务工作者等辅导功课……桩桩件件、点点滴滴,让这个封闭的区域被温暖包围,成为他们拼力奋战的动力。
在杨波看来,尽管目前形势有所好转,但是对待疫情还是要严谨慎重,不能有丝毫掉以轻心:“疫情结束之前,总要有人去做这件事,我会一直坚持到胜利那天。”他说,希望那天到来之后,所有的战士都“变回”孩子的父母、父母的儿女,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穿梭大街小巷,吃好吃的东西,见想见的亲友。而他,最想和妻子一起陪陪两个孩子,陪他们做游戏、逛游乐场。“我不是一个人,我的同事以及全社会的人都在抱团战斗,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赢得胜利,我有信心!”采访结束时,最后这句话,杨波说得格外振奋,充满力量。
新闻推荐
“时刻准备,随时出发,不论生死,不计报酬。”除夕夜(1月24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护士、天津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