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武汉新婚护士:病人主动打扫病房 医护被称英雄
“时刻准备,随时出发,不论生死,不计报酬。”除夕夜(1月24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护士、天津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成员刘蕊,得知自己可以支援武汉后,在微博上如此记录。
今年26岁的刘蕊是位“90后”女孩。去年10月,她和老公结婚。新婚不久的她打算今年在公婆家过个团圆年。除夕夜,一家人正团聚时,她接到医院号召支援武汉的通知。刘蕊想也没想,果断决定驰援武汉。
医疗队对口支援的是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以下简称:武钢二院)。1月26日来到武汉,刘蕊和队员们整理物资,熟悉环境,编排小组后,紧急培训,于29日正式接管新冠肺炎病人。
工作时的刘蕊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2月17日,忙碌间隙的刘蕊对澎湃新闻说,这段时间,她看到患者渴望治愈的眼神、累到虚脱的同事、想法子改善医护人员伙食的食堂志愿者,这些都让她倍感温暖。
工作虽辛苦,但各方的爱心汇集武汉,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出院,刘蕊愈发坚信这座城市会尽快好起来。
刘蕊持续用微博记录她支援武汉的点点滴滴。她29日发布的关于“第一班岗”的内容,获得近八千点赞。不少网友称她为“天使”,也有湖北网友向她道谢,但她认为“这是责任使然”。
刘蕊。
【刘蕊口述】
“决定去武汉后,把烫染后的头发剪短了”
我和丈夫去年10月结婚,今年是我第一次在婆家过年,同为医护人员的丈夫也有五年没在家过年了,一家人都很期待这次团聚。大年三十晚上,婆婆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正准备开饭,我接到护士长的电话,问我愿不愿意去武汉,我想也没想,就立马答应了。
在这之前,我了解过武汉疫情,也得知一些省市已组建医疗队前去支援,我当时就做好了思想准备:等天津组建医疗队时,我一定报名。
挂了电话,放下筷子,我和丈夫商量连夜回市区的家里,提前做好准备。
婆婆听到我要去武汉,心里难受,没一会就哭了起来。但事情紧急,我也来不及安抚。
怕我爸妈担心,我在临走前还特意去看望一下他们。
“去吧,你就是做这个的,这是责任,爸妈还是支持你的。”虽然父母表现出放心,但我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父母说这话时,在努力掩盖担心的情绪。之后,爸妈都沉默不语,爸爸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看到爸妈这个样子,我心里也不好受,我和丈夫临时决定陪他们一晚。睡前,爸爸喊我过去,他说“爸爸想再看看你”,随后又沉默了。次日,我看到爸爸朋友圈里这样写道:为了祖国的安康,闺女,爸爸支持你,凯旋归来。
刘蕊父亲在她出发前发的朋友圈内容。
春节前,我特意收拾打扮了一番,烫发染发,打算美美的回家见婆婆。准备去武汉后,我四处找理发店,把头发剪到仅能扎起来的长度,因为这样戴头戴式口罩会方便很多。大年初一(1月25日)我和医疗队队员们进行了简单培训、整理物资,初二就登上了去武汉的飞机。
丈夫送我去机场时还开玩笑说,在武汉要好好吃饭,吃胖点再回来。
刘蕊和同事们。
第一班岗最难忘
来到武汉后,我和医疗队队员们一起整理物资、熟悉环境,紧急培训,于1月29日正式接管武钢二院隔离病房的新冠肺炎病人。
我们在武钢二院的工作,既有常规的治疗,如打针、输液、分发药物,还要对病区进行消毒、收拾生活垃圾,给病人分发生活用品和饭菜等。此外,我们每天还要来回搬运近百斤重的氧气筒,这对女护士来说,实在费劲。
1月29日,是我开工后的第一班岗,我印象十分深刻。
除了花半小时穿戴防护装备,我们还要做严密性检测,所以上班前,我们需提前一个小时准备。下班后,脱防护服要花费更长时间,为了确保不碰到皮肤和里层干净的衣服,我们得时刻小心翼翼。
第一天上班,虽然只工作4个小时,但我感觉无比漫长,耳朵被口罩压得生疼,我还不能用手调整,只能忍着。下班时,耳朵已经麻木了。
戴着口罩,又穿着防护服,我时常闷得喘不上气。病房里比较冷,护目镜上起雾,看东西模糊不清,给病人护理起来十分不方便。有时输液的病人较多,我们会忙得出一身汗,汗水浸湿了内层护士服,还有的同事下班后累到虚脱在清洁区。
以前上班12个小时,也比不上现在的4小时累。第一天工作下班后,我和爸妈视频聊天,看到我脸上被口罩压的印痕,妈妈的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为了掩盖自己的心疼,妈妈赶忙把手机镜头扭到爸爸那边。
短时间内8名患者出院
我们医疗队临时党总支书记及领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常找我们聊天,鼓舞我们。有次,他说的话让我深受触动。他提起自己2003年抗击非典时的经历,“那时医疗条件不好,医护人员用的防护装备也不如现在,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战胜了非典,现在的医疗水平这么好,我们必须做到零感染,思想上不能松懈。”
陆领队回忆,当时有一次他值完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正上楼梯,听到远处传来的国歌声,回头一看,附近的学校正举行升旗仪式。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缓缓升起,当时37岁的他,掩面哭了出来。直到17年后的今天,陆领队仍深刻记得那一刻。
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患者治愈,我们更多的是欣慰。
2月6日对我们来说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一天,因为这天有8名患者康复出院。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治愈出院这么多人,我们都倍感成就和欣喜,工作群里有同事激动的说“热泪盈眶“,接着有同事说”我已经哭了”。病人出院,让我们看到这些天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
2月11日是我支援武汉的第十七天,我渐渐地和自己负责病区的病人们熟络起来。有一位80多岁、“会说英语”的老爷爷,听力有障碍,每次我和他交流都要用上肢体语言,也培养了一些默契。
每次我给他输液,老爷爷都表达歉意:“孩子,我的血管不好找,给你们添麻烦了。”
老年人的血管确实不好找,再加上他连日输液,胳膊上已经有很多小针眼了。我仔细评估,发现了一处合适血管,并对他比了个“ok”的手势。穿刺成功后,老爷爷向我竖起大拇指,还一连说了好几句英文“Thank you!Thank you very much!”其他病友们听到都笑了起来。
在病房里,病人们看见我们,常会说:“英雄来啦!”
病人们渴望被救治,医护人员也尽可能耐心治疗。医患之间相互信赖相互尊重,才是良性循环。
很多病人看到我们工作辛苦,还会主动帮我们做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承担病房内的垃圾回收工作,有的病人还主动擦地、擦楼道。这些病人真的太可爱了。
武汉是座有温度的城市
在武汉的这些天,我常常感受到,这是座有温度的城市。武汉本地的志愿者为我们做饭,得知我们来自天津,特意增添面食。平日里,他们也是变着花样让我们吃得舒心。
在附近的居委会工作的阿姨抽空来我们住的酒店前台帮忙,亲自编头绳供医护人员使用。
有一天,我们走在路上,执勤的民警向我们竖起大拇指,还喊着“你们辛苦了!”我们也大声回喊“你们也辛苦了”,互相加油鼓劲儿。有时,我们提些重物,有市民主动上前帮我们拎。
我报名来武汉后,家人们没有抱怨,虽然担心,但他们也支持我。
正是来了武汉,我才感受到父亲“可爱”的一面。我把我成为天津市医疗救治队(第一批)临时团支部一员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和妈妈。没过多久,妈妈对我说“快把这个消息发给你爸,他刚埋怨你不发信息给他,在吃醋呢,你爸说谁都有消息,就他没有”。我赶紧把消息发给了爸爸,他回复我说:“好好好!”
工作之余,我常常想,等疫情结束,我要先好好大吃一顿。第一顿先吃什么呢?这是个难题,又想吃烤肉,又想吃火锅,真是太难选了。(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2月18日,上海首例涉疫情刑事案件一审落槌,被告人凌某因殴打防疫志愿者致其轻伤二级,犯寻衅滋事罪,被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