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打破砂锅” 为什么就能 “问到底”?

芜湖日报 2020-02-24 01:32 大字

有一句俗话,我们常常听到,特别是,当我们寻根究底地去追问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总是有人会说出一句,“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是表扬,有时就是批评我们钻牛角尖了。听得多了,我们也会有些奇怪,这砂锅与我们寻根究底地追问答案,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原来,这纯属巧合,二者之间还真的是什么关系也没有。

“打破砂锅问到底”,从结构上看,这应该是一个歇后语,即“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歇后语的特点是后者对前者的解释。常见的如“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以及“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等。这些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对应关系一看就清楚,而有些歇后语,则是借助谐音形成,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属于后者。不过,它有点复杂。

砂锅也就是泥土烧制成的锅,我们一般用砂锅熬制中药或者在冬季煲汤。这种锅稍不小心,就容易破碎,而且只要是破碎就会一裂到底,那道一裂到底的裂纹,就叫做璺(读作wèn),于是,就有了“打破砂锅璺到底”的说法,意思是,如果打破了砂锅,那一条条裂纹,就会从砂锅的顶端,一直延伸到底部。“璺”这个字,实在难写,后来,就改成了“打破砂锅纹到底”了。不过,“纹到底”似乎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地方,再加上“璺”与“问”又完全是同音,后来,这个俗语,最终改成了“打破砂锅问到底”,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个词语,最早有据可查的出处,应该是宋朝著名文人黄庭坚所写的《拙轩颂》,文中有“打破砂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的语句。意思就是,如果是寻根究底,那么,即便比较愚笨,也会恍然大悟。这样一来,这句话也就由原本的歇后语样式,变成一句独立的俗语,而且常被引用。

元朝王实甫在《破窑记》第二折有这样的对白:“(吕蒙正)端的是谁打了来?(正旦唱)打破砂锅璺到底,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也有类似的用法:“就让姐姐装糊涂不言语,我可也‘打破砂锅璺到底’,问明白了,我好去回我公婆的话。”在这些作品中,这句俗语,似乎都是中性意义,而陶行知先生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说的“我们必须绞脑筋,打破砂锅问到底”,显然是将其用作褒义了。

也有人认为,这个俗语真正形成“打破砂锅问到底”,应该来自广东方言——“打烂砂煲问到笃”,因为广东人特别喜爱煲汤,砂锅这种最为常用的煲汤用具也就常被打烂,后流传全国。这句俗语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慢慢就变成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样子。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问”的前身都是那个笔画相当复杂的“璺”字。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有一些字、词、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最初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左的,就像“衣冠禽兽”。还有一些词语,则长期被世人误解误用,很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貌。基于此,本版特开设“字斟句酌”栏目,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注明“字斟句酌”栏目,投稿信箱:whrbzfkb@163.com。

范德洲

新闻推荐

“妈妈 医生都蒙着脸 到底谁才是爸爸呀?”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却不能拥抱你。在这场与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殊死较量中,无数医护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