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难出“贵子”的背后
周末,湖北农村老家的表弟打来电话:“姐姐,我不打算上大学了,我想跟着我哥去学点技术,反正将来大学上出来找工作还是那么难找。”接到电话,我半天没吭声,想说点什么劝导的话,但却觉得各种理由都不如现实的压力最有说服力。再想想17岁的表弟那瘦弱的肩膀,心里愈发难受。
表弟并不是没有考上大学,相反,他的分数还不低。在高考大省湖北,理科高考分数能超过二本线近30分,这样的分数在别的许多省份都能上重点大学了。只是可惜的是,他的高考志愿没填好,从二本落到了三本,小伙子觉得上个三类本科还不如直接去打工,于是心一横,就放弃了。“上大学每年学费得那么多,与其让父母拼死拼活地累死,还不如早点出来,反正将来大学毕业了也得这么找工作。”面对这样的论调,我有点无语。在我们传统的教育里,“知识改变命运”曾经是多少寒门学子坚守的信条。但是,当信条和理想开始崩塌,残酷的现实开始促成“读书无用论”之时,我们又拿什么去说服他们重塑理想呢?
更何况,在现实中,本来就有很多差别和歧视在消磨着这些寒门学子的斗志。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高考,有差距悬殊的“地方分数线”,而在费用上,由于所处家庭环境的不同,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学费也让不少农村家庭“供不起”。即使有相关的助学政策,但在不少地方大打折扣,更是让贫困学子及家庭寒心。而在就业上,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微妙的差别。 城市大学生有着先天的“城市身份”优势,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还有“户口论”,更不排除城市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就业的“影响”。农村大学生有什么?其就业上的劣势、弱势也是不争的现实。已有不少农村大学生难以以“大学生”的身份就业,而是以“知识型农民”的身份去城市打工。“花了五六万元,上了四年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拼爹。” 但凡有过无数次求职经历的大学生们其实都有这样的感受。
任何一种思想行为的产生都有着特定的土壤与环境。笔者以为,“读书无用论”也好,“就业难”也罢,不是建立在自己固定思维上的指指点点,就是仅仅看到了眼前的一点点现象,以偏概全。“放弃大学”其实是对长久以来部分不公平现象的无声质问,是长久以来那些一点一滴淤积而成的诸多问题的总爆发,而“就业难”、放弃高考、不上大学等表象无非是点燃这个炸弹的引信而已。说到底,寒门难出贵子,拷问的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拷问的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拷问的是就业制度的不健全!而如果还想让那些寒门学子重拾信心,就必须还清农村基础教育的欠账,营造一种更为包容的环境,提供更加公正透明的平等竞争机会。
希望这些农村学生的“牺牲”,能够推动收入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使社会更加关注农村、关注农村家庭的孩子,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上得起大学、就得起业。同时也祝福那些放弃了大学的寒门弟子能够自强自立,因为放弃大学,并不等于放弃人生。
新闻推荐
摆平村支书拿地逾万亩,十次改制将其占为己有,而这一切都在某基金会的名义下进行……便笺纸、黑铅字、红图章,仅有村支书一人签名,其他村民毫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