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要扼杀孩子可爱的天性

今日广德 2016-12-28 00:00 大字

夏传寿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采访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一名飞机驾驶员,在蓝天白云间飞翔!"林克莱特接着问:“那么如果有一天,你驾驶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飞机上的燃料快要完了,引擎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道:“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不要害怕,不要乱动,绑好安全带,平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场的观众被他那活泼可爱的神情和天真幼稚的话语逗得东倒西歪哈哈大笑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看他是不是一个自私自利,自作聪明的家伙。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看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看样子他感到十分委屈和难过。林克莱特莫名惊诧,于是他俯下身子,靠近孩子,一边亲切地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一边听孩子把话说完:“我要去拿燃料,然后再回来把飞机安全地开回去!"

多么勇敢而又机智的小男孩,多么称职而又贴心的主持人!

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没有上面那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幸运了——

同样是一个小朋友,只不过这回是个小女孩。她在一篇题为《一个奇妙的设想》的命题作文的开头写道:“我有一个美丽的设想,我要让苍蝇变得像蜜蜂一样可爱……"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刚一看她的作文题目和开头第一句话,就认为她在想入非非,胡说八道,于是没有耐心再细看下去,而是恶狠狠地训斥和批注:“荒唐!"

……我在礼赞

上面那个小男孩时,也在为这个小姑娘鸣不平!

不知道那些家长和老师知不知道这样一件事——

在澳大利亚的澳元的纸币上赫然印着苍蝇。原来,澳大利亚极其干净,苍蝇在那儿找不到自己的传统生存环境——脏与臭,不得不转移到草原森林,以那里的野果嫩叶等植物为食。久而久之,它们的生活习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不再因为肮脏而让人深恶痛绝,反而有了蜜蜂传授花粉的业绩。在他们那儿,苍蝇真的变得像蜜蜂一样可爱!

作为老师,我很注意保护和尊重弟子的天性。即使孩子们的看法是不妥的,我也注意用恰当的方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扼杀孩子们可爱的天性。

就拿批改作文来说,这似乎一向都是老师的专利。文章优劣,字句正误,向来是语文老师一人说了算。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就经常采用师生相互写评语的方法——就是学生对老师的批语有什么感受或看法,尤其是对老师的评语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时,可以用再批语的方式,和老师交换。多年的实践证明,在这种方法下,师生平等交流,互相切磋,较好地保护了孩子们的天性,很受学生喜爱;我也因此有所收获,师生双方都获益匪浅。

这里举两个我和弟子之间互改作文的例子――

记得有一次,作文内容是记叙班上师生学雷锋做好事。有个同学在写到班上老师和同学时,人称比较混乱,一会儿用“我们",一会儿用“他们",而且“他们"用得还多于“我们"。于是,我批道:“老是‘他们’‘他们’的,‘你’在什么地方?"他在我批语后面批道:“‘我’就在‘他们’中间!"其结尾一个大感叹号,表达的不知是自信,还是不满。我又在他的批语后面批道:“‘你’既然在‘他们’中间,而你本文采用的又是第一人称,所以还是应该改‘他们’为‘我们’!"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用了个大感叹号。这回,他非但没再批字,还主动把自己文章中该用“我们"的那些个“他们"全都改了过来。

还有一次,文题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内容是记一次秋游登山活动。有好几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登上山顶之后,都说什么“我气呼呼的了",我明知他们是误用词语了,却故意批道:“你们都是自己兴高采烈地要求来的,现在生谁的气啦?"这几位同学像是商议好了似的,都在我的批语后面批道:“老师,请见课本xx页xx行。"我翻开他们学过,而我没有教过的一册初中课本一看,原来是一位资深的老作家、老教育工作者、语文专家在他的一篇也是记叙登山的游记中,写自己爬到山顶时,累得“气呼呼的了"。课文下方还特意为之加了个注释:在这里是气喘吁吁的意思。我在这几位同学的评语后面批道:“‘气呼呼’是形容生气时呼吸急促的样子,不是‘气喘吁吁’的意思。我们不能因为人家用了就认为是对的。学贵有疑,希望大家不要迷信名人,不要迷信课本。"从此以后,同学们就没再误用过“气呼呼"了。

童年是美好的,童真是美妙的。他们的思想,正如他们对“雪融化后变成什么"的答案“变成花,变成草,变成春天……"一样丰富多采。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一切老于世故的大人们,千万不能凭自己的成见和经验,简单粗暴地扼杀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应该给每一个孩子表达理想,施展抱负的机会。

即便有的孩子目前还像苍蝇一样让你讨厌,但那也是因为他的身边有适合苍蝇生长的环境。正如有的鸡蛋变不成小鸡,那是因为缺乏合适的温度。只要我们改变教育方法,改善社会环境,小小的苍蝇都能变得可爱,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呢!

千万不要扼杀孩子可爱的天性!

新闻推荐

梅贻琦守护清华基金

□尹明发“不信不立,不诚不行。”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年美国将《辛丑条约》中清政府向西方八国赔款中的一部分分年“退还”给中国,并要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