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谨防科技能力空心化

江淮时报 2016-10-21 00:00 大字

■上海市政协委员廖侃

随着我国科研水平和规模快速提高和发展,国家的整体科技研发投入位居世界第二;科研论文产出也位居世界第二;申请发明专利的数量从2012年开始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在这些背后却存在着科技能力空心化的问题。

以本人从事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为例,实验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除了生命科学领域外,其它领域也有类似问题,如现代工业和信息行业基础的集成电路,制备集成电路的光刻胶需要进口,大直径的单晶硅需要进口,光刻机需要进口;且进口的高精度光刻机的使用范围还要受到制造商的年检。仔细分析,需要进口的恰恰都是最基础、最核心、最需要下苦功夫才能提升或制造出来的东西。

出现这样核心能力空心化现象,与目前的科技体制和政策有密切关系。当前主导的科研基金项目体制的一个基本评价依据就是最终的产出。而通过进口购买材料、零件、部件、设备来组装出一个最终的成果,显然比刻苦钻研每一个关键技术和材料要来得更加容易。反过来,由于通过依靠进口材料、设备而获得了成果,从而进一步获得了项目经费的支持以及个人和团队名利的收获。久而久之,谁都会走捷径。

为此,建议:科学的宏观规划和布局必须科学。当前,一方面科研成果科技发展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成果显著;一方面却存在科技背后的核心技术和能力的空心化。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科技宏观规划的不合理性。困难的,显示度低的,不容易得到重视,而且还有回避的倾向。

科研项目的管理要合理化。当前的科研管理中“论文为王”的倾向十分严重,基本上达到了SCI崇拜的程度。这样对于难以有高SCI数值的研究领域自然就没有科研人员愿意去从事。科研项目的管理一定要依据不同领域、不同研究类型、不同研究目标加以分类管理和精细管理。

科研项目立项要有针对性。科研有难以确定目标的基础性研究,它是探索性的,难以规划和预计的,但科研也有目标明确的技术研发。因此,在科研立项时,要针对不同的科研内容和不同的需求有目标地立项,采取分类立项、分类管理、分类监督和分类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要进一步优化。由于当前科研人员的激励和考核中贯彻的是 “论文为王”的基本理念。这导致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科研工作,考核标准都是论文,这样,科研人员自然就选择能出论文的科研方向。另一方面,对于非论文的成果考核,过于注重最后的成果,而缺少对于构成成果的基本核心要素和核心技术的考核。这样的现状如不改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

新闻推荐

那年月的民兵集训

□吴宪鸿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毛主席发出了“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我们是内陆山区,到解放后二十年,民兵组织虽然有,可集中训练不多,更不像边防和海岛,有真枪实弹,会参加巡逻,能抓获特务——这是我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