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核心提示她本行是竹林治虫岁时开始研究人工驯化培育长

四川日报 2012-09-07 17:55 大字

核心提示

◎她,本行是竹林治虫,39岁时开始研究人工驯化培育长裙竹荪,时隔14年方获成功;

◎她,通过多年研究,将仅在林下种植的竹荪推广到了菜花地、玉米地,由长宁县延伸到省内外的40多个县市,让6万多百姓直接受益;

◎她,继成功研制出泥土培育、液体培育长裙竹荪后,又在79岁高龄成功研制出大棚培育长裙竹荪。

□本报记者 钟晓晴

齐耳的短发梳得整整齐齐,白发中几缕间插的青丝也已开始泛白,身上的衣衫有些褪色——8月的一天,在长宁县政府门口,记者见到如约而来的黄文培老人。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老人,有着与“长裙竹荪”40年的传奇故事。

创业14年

人工培育出第一株长裙竹荪

竹荪营养丰富,有“菌王”、“山珍之王”、“真菌皇后”等美誉。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我国政府特别指定用长宁竹海川荪(川荪即指长裙竹荪)款待嘉宾。

由于竹荪当时尚未实现人工栽培,只能靠野生采集,因此为迎接尼克松而准备两斤干长裙竹荪,几乎动员了整个长宁的力量才凑齐。

出乎意料的结果是,尼克松在尝到长裙竹荪制作的慈禧御膳中的名菜“竹荪芙蓉汤”后赞不绝口,赞其为“美味的白珍珠”。一时间,世界上出现了“竹荪热”,曾有“川荪与黄金等价”等说法。

“长裙竹荪与黄金等价的说法一点不假,当时大家的日子过得很拮据,所以我们萌生了人工培育长裙竹荪的想法。”那一年黄文培39岁,是四川省万岭箐国有竹林管理所的一名林业技术人员,她的任务主要是防治病虫害。

善于治虫的黄文培,虽然跟竹林已打了十七八年的交道,但是极少见到破土而出的鲜竹笋。说起人工培育竹荪,她自知是一个“摸不着头脑的门外汉”。

由于当时国内尚未有人工培育竹荪的先例,不仅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相关书籍也几乎没有,黄文培和同事们只能采用最简单但又可能是最管用的办法来实现梦想。

满林子里寻找野生菌丝,拜访常年培育蘑菇的农户,到省市农科院取经学习……几件说起来简单的事,黄文培和同事们却一直做了14年。直到1986年5月,53岁的黄文培和同事们才终于见到了自己培育出的第一株长裙竹荪。

而真正见到效益,是在两年之后。1988年,黄文培和同事将人工培育竹荪的技术推广到万岭乡白羊村。当时有8户人家,只种了30多瓶竹荪菌种,每瓶却收了近半斤干竹荪,当年的竹荪价格高得出奇。1988年,日本一家公司到四川订货,开口出价每公斤竹荪300美元。“我记得,1991年的时候,每斤干竹荪的价格还能卖700元。”黄文培回忆说。

成功的大门一旦打开,荣誉便不请自来。

1992年,黄文培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4年6月,“竹海长裙竹荪”获得“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银奖”。1995年,“竹海长裙竹荪”获得“中国巴蜀食品节”金奖。

1998年,黄文培应邀到南京参加国际食用菌学术大会,25个国家和地区的食用菌同行公认竹海长裙竹荪为“珍品”。

1999年,竹海长裙竹荪获中国竹文化节国际博览会金奖。

自第一株竹荪在黄文培及同事的培育下破土而出后,长宁竹海长裙竹荪在26年间,已先后斩获10余个国际性大奖。多年的执着钻研下,黄文培将人工驯化的竹荪品种从1种发展至5种,并从单一种植模式向多种模式推进。

免费传授

帮助6万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在长宁县的竹荪种植基地,“竹荪婆婆”黄文培无人不晓。“不是黄老人家教我们种竹荪,我现在可能都还没修起房子,买起车子。”“黄阿姨这个人啊,问她啥子关于竹荪的问题她都会跟你摆得一清二楚,请她吃个饭她都不愿意,更不要说送她钱了。”竹荪种植户们说起黄文培,总有赞不完的话。

通过多年研究,黄文培及其同事将原本在林下种植的竹荪推广到了菜花地、玉米地里种植;而且将这套人工驯化培育竹荪的技术推广至省内外40多个县、市,帮助6万多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其中有4000多人成为致富能手。

可是在黄文培的家里,很多家具还留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印记,家电也只有简单的冰箱和彩电等。

说起研究长裙竹荪这40年对自己家庭的影响,黄文培有些哽咽。

“我们夫妻经常在外,很少照顾家里。”黄文培的丈夫周本仁,是她的同班同学,曾担任过县科协主席,因为夫妻二人都经常深入林区工作,家里的孩子自然没能照顾得很好。2007年,黄文培的小儿子因肝癌去世,而大儿子也出现了精神方面的疾患。

即便个人生活出现了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黄文培从未想过要放弃长裙竹荪的研发和推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长宁人工驯化培育竹荪菌种成功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省内外有30多个县的人慕名前来学习。他们有的直接来人学习,有的写信或打电话要资料,有的还专门请黄文培前去讲解示范。

“有一次,我到一个县搞竹荪技术培训,他们挂着大红标语欢迎我。该县的科技局局长还对我说:黄老师,您来讲课要多少钱?”黄文培回忆说,她一听这话突然就脸红了,连连摆手说,“不说这些,不说这些”。

经过几十年殚精竭虑研发出来的技术成果,黄文培从来都坚持免费推广、免费传授。当问及原因时,黄文培简单地说:“我们科技人员,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帮助农民朋友脱贫致富。”

当问及别的人因为竹荪而发家致富,而作为研发者却没有那么富裕,会不会有心理落差时,黄文培笑着说“当然不会”。她告诉记者,青年时她经常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受影响。现在,黄文培每月的退休工资和政府特殊津贴加起来有1900多元,但她把其中的1000元左右用在了她钟爱的竹荪产业上,用在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上。

79岁再突破

掌握大棚栽培竹荪技术

“走,我带你们去看看我的竹荪大棚。”说起目前的生活,黄文培依然三句话不离竹荪。

从长宁县城出发,驱车约半小时,车子在一个七零八落的木材加工厂门口停了下来。大门上的字已锈迹斑斑,进得门内,里面既有加工木材的,也有加工根雕的,还有栽种木耳的。难以想象,亭亭玉立的长裙竹荪就长在这样的地方。

“您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条件好点的地方搞实验呢?”面对疑问,黄文培淡淡地说,“缺资金啊,条件实在是有限。”

艰难的条件,没有难住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婆婆。在这个木材加工厂的角落,一个占地4平方米大小的棚子里,是一个让黄文培激动不已的世界——从下到上四个层架,薄薄的泥土里有着竹荪特有的香味。“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大棚里的竹荪发得可好了,而且生长周期比大田栽培缩短一半,关键是这意味着我们的竹荪种植可达到无公害栽培标准,为工厂化栽培打下基础,且节约土地。”大棚栽种的成功,让黄文培看到了无限美好的前景。

原来,自人工培育长裙竹荪成功以来,长裙竹荪一般都是在大田露天栽种。由于竹荪破土以后,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种香味极易吸引虫害。最近几年,长裙竹荪的烂蕾率直线攀升,甚至高达100%,有的颗粒无收,有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长裙竹荪产业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竹荪干品里提取出的“竹荪多糖”,与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教授上野三郎用竹荪菌丝体提取的有抗癌作用的“竹荪多糖”相吻合,这意味着竹荪除了食用外,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

如何克服长裙竹荪发展中的困难?如何迎接竹荪产业的全新发展?黄文培几年来一直在思考。“将竹荪从露天搬进大棚,改变的不仅是土壤环境,还有菌群环境,还有各种生长条件,这些都是大棚培育的难点。”

没资金,黄文培就选择租用价格低廉的场地;缺设备,黄文培就和爱人自制;缺人手,黄文培就加班加点地干。凭借自身近40年的竹荪培育经验,经过一年多反复摸索,在今年5月,黄文培终于在79岁高龄再次成功突破,掌握了大棚栽培竹荪的技术。

消息一传出,成都竹海高科竹荪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代竞专程前来长宁考察,参观了黄文培的竹荪大棚之后,当即表示要在竹海建立“试验中心”,转化研究成果,计划新建玻璃大棚800亩,完成国外200吨“竹荪多糖”订单之需。

从研发起步,黄文培无时无刻不关注着长裙竹荪的发展。“深加工未能跟上,产业链尚未形成。”长裙竹荪产业的发展之痛,依然是白发苍苍的黄文培关注的焦点。她不仅看到了问题所在,而且竭尽全力去改善这一状况。“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再活十年,为这个产业的发展再多做一点贡献。”

新闻推荐

两个世界500强企业撑起一座“新城”

本报讯(孟斌潘建勇记者文铭权)6月28日,记者来到建设中的眉山市仁寿县城北新城仁寿大道二段中央国际广场工地,只见一号楼地下室数十名工人正冒着酷暑浇筑垫层。“我们每天都有300多名员工加紧施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