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泰罗尼亚的音乐之声
□林颐
《白鸟之歌》是一首古老的加泰罗尼亚民歌。它原先是一首圣诞歌曲,后来变得广为人知——被视为西班牙难民的思乡之曲。
《白鸟之歌》也是巴勃罗·卡萨尔斯(1876-1973)成名后每场演奏会或音乐会的压轴曲目。这位西班牙大提琴家以此寄托自己对故乡深沉的思念。
《白鸟之歌》还是美国作家艾伯特·E.卡恩撰写的巴勃罗·卡萨尔斯传记。这部传记成型于卡萨尔斯94岁高龄。大师定居波多黎各,打算整理自己的人生。卡恩授命把长期积累的访谈改编成了第一人称口述的传记。作品文字朴实,情感真诚。卡萨尔斯的经历与20世纪上半叶西班牙的命运紧紧交织。
欧洲局势动荡,西班牙尤其坎坷。1898年美西战争落败,紧接着是1901年的古巴独立,殖民大国丢失了它在美洲的最后一块地盘。两次世界大战,西班牙都保持中立,然而它并没有从这种中立位置上获益,反而在至关重要的凡尔赛会议之后被边缘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班牙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王权统治被推翻,第二共和国无力掌控时局,左右翼的分裂导致了1936年7月-1939年4月的大规模内战。
奔赴西班牙战场的海明威,后来写了《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等小说。奥威尔在1938年写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纽约时报》的战地记者马修斯后来写了一部回忆录,名叫《半个西班牙死了》。阅读《白鸟之歌》时,这些人,这些作品,此时此刻,与卡萨尔斯混为一体。有一种情感,跨越时空、跨越国界,那就是,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向往。
卡萨尔斯成长在加泰罗尼亚的田园乡野,从小就被音乐环绕,天赋突出。起初是钢琴、管风琴,11岁时第一次听到大提琴演奏,就此被俘虏。14岁时,他在巴塞罗那的一家老音乐书店里发现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后来,卡萨尔斯形容自己“在巴赫的作品中,看见上帝的存在”。卡萨尔斯的版本至今被公认为最具感染力、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这一成就来自他对巴赫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音乐精髓的发掘以及全身心的投入。
在卡萨尔斯的作品中,我们同样看见“上帝的存在”。纷飞的战火让无数西班牙人流离失所,在巴黎,在伦敦,在圣彼得堡,在波多黎各,在走过的每一处地方,卡萨尔斯心心念念着自己的祖国。很多年后,面对卡恩,老人滔滔讲述往昔的故事,动情描述西班牙人民的苦难。坚守音乐信仰,不向权贵低头,不为纳粹折腰。作为音乐家,拥有的武器只有大提琴和指挥棒,那么,就把他的武器运用到极致吧。音乐取得声名之时,他不断向世界发声,呼吁对西班牙难民的关注。卡萨尔斯的努力得到肯定,1958年他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945年6月,卡萨尔斯访问英国,他说了以下这段话:“你们现在听见的是我们那首古老的旋律《白鸟之歌》,我希望这能够表达我们对加泰罗尼亚的爱。这份情感让我们以身为她的子民为荣,并且将我们紧紧相系,如今这份情感让我们一起合作,并结为兄弟团结在一个信念之下,为了和平的明日,那时加泰罗尼亚会重新成为加泰罗尼亚。”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音乐家的人格,一段永恒的旋律,声声不息……
《白鸟之歌》
[西]巴勃罗·卡萨尔斯
,[美]艾伯特·E.卡恩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新闻推荐
◎红孩1市委副秘书长魏东搬进哈瓦那15号时,这栋楼的住户还不足三分之一。原因很简单,人们都嫌这地方离市区太远。魏东不这样看,地方远怎么了?价格便宜,面积大,关键是空气还好。他选择了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