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三张证书,见证一位老人的支前历程,三张证书,见证一位老人的支前历程

老年生活报 2016-11-09 00:00 大字

□周健荣

郭家屯村(山东烟台)村民刘守兰珍藏着三张证书,《民工服务证》、《渡江支前光荣证》与《功劳证》。 《光荣证》上写道,刘守兰在渡江战役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执行任务认真坚决,特发此证以资表扬”。 《功劳证》上记载,刘守兰荣立三等功。

1948年12月9日,19岁的刘守兰受村支书派遣去支前。刘老说,高新区一带是革命老区,支前组织有序,家家出工出物。支前队伍转战江苏、安徽、浙江,打进上海。穿越淮海战役的炮火,经过渡江战役的骇浪,刘守兰随部队进退迂回行程5000多里,直到1949年6月,因腿伤不愈奉命离队。望着老英雄那有些变形的腿,不由得让人思索,是什么精神让这个瘦小的人具备这样的力量,踏冰碾雪、风餐露宿,战火中跨越半个中国?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也是影响最大的战役。战后分析我军以60万兵力克国民党军80万的原因,陈毅说,“支前民工达500万,遍地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是我们真正的优势。”而刘守兰,就是这500万中之一员。

夜间作战,炮弹红通通地飞,飞机扔得照明弹拖着降落伞将战场照得一片惨白。刘守兰班12人,排号按序扛着弹箱往火线上送,一夜轮几遍。每人相间10步,背后拴白毛巾做标记。下雨时,战壕里血与水流成河。子弹耳边飞,有些地段甚至踩着烈士们的遗体往前冲。

出发前,老母亲曾含泪为刘守兰系上写着姓名地址的布条,预备有那么一天可以归葬。后来,当他突然踏进家门,老母亲抱住他放声痛哭。

刘老回忆,渡江战役时九天九夜急行军到江边,接南岸地下党传消息速退300里。不到十天,又快速前进。国民党115个师加军舰、飞机,兵力70余万,江防设施完备。我军仅靠临时征民船,而不少船已被敌军沉毁或拉走。

有报道说渡江战役中胶东部队打头阵,刘守兰也认为他们是第一批。打入敌军内部的我地下党员报告驻防军官说据可靠消息,近期“共匪”不敢渡江,那晚,军官们在打牌玩乐。风高浪大,江南接应人点亮一只三角棱锥形灯引路,刘守兰他们第一批十条船破浪渡江。刚登岸,大炮响了,后面的船队冒着炮火抢渡。敌军已显败像,满库的武器装备、米面都扔下了。也有强攻不下的时候,只能从战壕推进,一边挖一边艰难地打。

从南京南下再经杭州、嘉兴,一路北上打进上海,终于攻到浦东北端。部队开大会,布置继续南下。但是,刘守兰的一条腿扭伤后得不到休息,落下了毛病。在部队领导的关切与劝说下,随伤兵返乡。回到家,他瘸了好几年……

如今,85岁的刘守兰每天跟老伙伴们一起坐在御海城旁晒太阳,望着高楼笋起,盼着年内搬新居。天地澄明,硝烟早已远去。然而,那些支前岁月在老人心中积淀成一份特殊情。 “我是穿过军装、上过战场的! ”刘守兰常说,虽然没有正式参过军,但在老人心里,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个“老兵”。

新闻推荐

胤礽为康熙送鸡蛋全搞砸,胤礽为康熙送鸡蛋全搞砸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天,因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屡次率兵进扰内蒙,威逼北京,康熙帝决意御驾亲征。他命皇太子胤秖留守京城,负责处理各部院的奏章,监国理政。那一年,康熙帝43岁,皇太子胤秖23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