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孟氏先人情迷肥东——走访包公镇孟氏宗祠

肥东晨刊 2016-10-14 00:00 大字

○常有人回来到祠堂祭祖 ○孟氏宗祠保存得比较完好 ○孟氏宗祠的精美砖雕 ○墙上的把钉历经几百年依然没有生锈 ○砖雕上的人物惟妙惟肖 ○精美的瓦当 ○如此精美的砖雕的确很少见 ○刻有梅花牡丹等图案的砖雕 ○刻有龙凤图案的石鼓□本刊记者  赵杰

位于包公镇大孟社区的孟氏祠堂建于清乾隆三十年,距今有两百多年。 相对于肥东其他一些祠堂来说,孟氏祠堂保存较为完好,外观端庄大气,里面木雕、石雕十分精美。

孟氏先人情迷肥东

肥东孟氏家族一世祖孟景,山东邹县(今邹城)人,系孟轲第57代嫡孙,明洪武十二年十二月被推举应试,初授江西进贤县丞,后任桂阳州同知,南康府通判、同知,五品官职,敕授奉政大夫。

明初建文元年秋,孟景调任北直隶永平府同知,赴任途中道经庐州,适逢“靖难”起兵。因永平府是燕王朱棣属地,无法赴任,欲归故里,而道路又阻塞,遂滞留庐州不前。朱棣即位后,孟景被削籍罢官,因闲驻庐阳日久,乐其山水之秀,民风之淳,便在此购田百余亩,定居肥东。其率僮仆射耕其间,杜口不言时事,门生故吏概屏不相见,唯寄兴溪山怡情诗酒中,以慰桑榆,并自称“隐园公”。其卒于洪熙乙巳年,享年74岁。

细腻精美的砖雕墙

孟氏祠堂为两进五开间,徽派建筑,分前厅和寝堂两个部分,中间有一道砖雕墙。前厅是宗族议事聚集的地方,后堂是祭祀祖先场所,设有已故祖先的牌位和绫谱。

纵观祠堂内的雕刻,以中间砖雕墙最为细腻、精美。其砖雕主要分布在东面三开间。明间设有上下枋两道,雕刻分上下两条,下条为花草雕刻,上条上枋雕刻双凤朝阳,下枋上条为福、禄、寿人物雕刻,下枋之下两端雀替雕鳌鱼吐水,水雕刻成如意图案。两枋间中置字匾刻“宝仁义训”四字。

次间也为上下两道砖坊,上枋雕“鲤鱼跳龙门”,下枋为“姜太公钓鱼”等人物戏文,端部为器皿雕刻图案,呈月梁状,两雀替亦雕为鳌鱼吐如意纹……

砖雕墙将不同时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物象巧妙地组合在砖墙上,令人遐想,发人深思。雕刻的内容丰富,造型千姿百态,刀工细致灵巧,人物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祠堂修缮恢复原貌

与大多数祠堂一样,孟氏宗祠也曾是学校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祠堂被收归国有,改建为高亮粮站粮仓。1956年粮站搬出后,一直为大孟小学教室、校舍。“当时有六间教室,还有教师宿舍,最多的时候有300多学生。”曾担任学校校长的孟令锦回忆。

2001年,大孟小学为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择址新建,祠堂废弃不用,因长期没人看护,砖瓦破碎,两边厢房倒塌。2011年,在县文管部长和孟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筹集资金150万元,对祠堂进行修复,历时一年半,其本恢复祠堂原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年书法家张业建重新书写了楹联,前厅的楹联为:“地接岘山钟秀色,门迎淝水泽流长”。寝堂的楹联为:“堂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孙支蕃衍,承万年春祀秋尝”。楹联用木制雕刻而成,黑底金字,庄重、典雅,增添了文化内涵和雅韵。

10条规训劝惩后人

每一个宗族都有自己的规训。清嘉庆巳卯年清明期间,经合族议定10条宗祠规训,对家族成员以示劝惩。这10条规训是:崇祭祀、劝孝悌、睦宗族、敦诗书、勤耕织、端阃范、惩败类、培坟茔、理祠事、严看守。

修谱方面,《孟氏家谱》始修于清朝顺治七年,共修编7次。一修、二修和三修的家谱没有刊印,都是手写实录,道光三年进行第4次修编时才延师刊印成册。光绪十七年第5次修编后,由于社会动荡不定,家谱将近百年的时间没有编修。1985年,进行了第6次家谱修编。用了3年时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资料的采集、编写。由于当时家谱还属于禁印品,无处印刷,只能自购钢板,用手工刻写、油印、装订42部谱书,分发各支派保存。2009年七修家谱启动后,先后有近百人参加了资料采集、编写和资金筹措等工作,两年时间完成编写印刷任务。

新闻推荐

想遇到“贵人”就把人人当“贵人”

□柏燕谊我们遇到了“贵人”会怎么对待他/她?信任,尊重,甚至有些小崇拜?要求我们对自我的评价要略低于现实评价,这不容易做到。人对于自我价值的保护不亚于对自己银行账户的保护,因为那是我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