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教育先行一步北跨黄河南北部孩子明年享同样待遇
图一:大桥一中新建校舍
图二:学生们用上新教室 本报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赵静“黑房子、土台子,里面一群泥孩子。”这是1984年当天桥区桑梓回民小学校长米居海第一次迈入学校时留下的印象,他从没有想到28年后,他也可以站在干净敞亮的教室中,看着一群穿着干净校服的农村孩子“敲着电脑学习”。“我们黄河北的中小学这两年真是发展太快了,从教育条件上看,我们学校一点儿也不比黄河南的学校差。”米居海说起现在的学校很是自豪。据了解,今年天桥区投资1.3亿元,力争最晚明年上半年,使全区各学校,尤其是黄河北农村学校和老城区薄弱学校在校舍、教育教学装备等方面达到无差别配备,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新建漂亮校舍成村里地标建筑
1984年,当米居海高中毕业时,作为村里唯一一名高中生,他进入了当时小寨子村的村办小学,成为学校中唯一一名老师。“那时候大家都不愿进学校,学校条件太差了。”米居海说,那时候的村办小学只有三间平房,教室里黑洞洞的,学生们就在用砖砌的土台子上学习,地面也是泥巴地,一下雨踩得到处是泥。
当时,米居海最大的愿望就是,什么时候能像黄河南城市里的老师那样,站在干干净净的校园里,看着学生们高兴地走进教室。当记者 9日下午采访米居海的时候,他说,28年前的梦想已经实现了,而且学校不仅有了一座教学楼,还在今年开学初又多了一个红色的二层小楼,农村学校也有了多功能教室。
米居海告诉记者,学校离大门口最近的米黄色大楼是在2000年前后建成的,当时学生少,只设计了12个教室,可是最近几年随着学校教学环境及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多附近的居民认可了这所学校,近几年每年报名的人数都有提升。“我们人数最多的时候,一个班能坐62个孩子。”米居海说,新教学楼没有建成之前,班里最前面的学生课桌顶着讲台,最后边的学生背靠着墙壁。“别说是功能教室了,我们老师办公都很挤。”米居海说,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把这个情况跟天桥区教育局汇报后,区教育局立即安排了新建教学楼工程,“去年暑假前安排的,今年春天开学我们就用上了。”米居海如数家珍地说,新的二层小楼中既有微机室也有美术室还有多功能教室,“我们微机室网速可快了,学生们都在这里查资料。”
目前,让米居海倍感自豪的学校已经成了当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我们这里从308国道上一眼就能看到,是村里最高大漂亮的建筑。”米居海说。
跨黄河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
“我们这里以前上学只要家庭条件好点的都到黄河南上学,就是觉得黄河北的学校不行。”刘秀英有两个孩子,当她的大闺女到上学的年龄时,她不顾接送孩子的麻烦,毅然把大闺女送到黄河南的一所学校,“就是图市区的学校条件好,但是大人孩子都太折腾了。”刘秀英说。
到了5年前刘秀英家的老二硕硕(化名)上学的时候,刘秀英感觉黄河北的学校看起来也没有以前那么差了,就让硕硕就近划片上了小学。这几年下来,刘秀英放心了,“学校条件看着一天天变,不仅我高兴,孩子也很兴奋。”刘秀英说,今年学校的新大楼落成,她就一直盼着开家长会,“我也想看看学校新楼怎么样。”“以前我们黄河北的学校确实面临着学生流失的尴尬,家庭条件好点的都想让孩子去黄河南上学。”大桥镇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孙晓东告诉记者,由于黄河两岸教育长久以来的差距,当地老百姓更加认可黄河南的学校,哪怕是需要交择校费,老百姓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到黄河南的学校。
不过,孙晓东从去年开始感觉到老百姓的观念也在随着学校软硬件条件的提升在悄悄改变,“有些家长看到我们的学校条件并不比黄河南的学校差,最终也把孩子留在家门口上学了。”孙晓东说,“我们马上就能实现班班多媒体教学,这在一部分黄河南的学校也不一定能做到。”
力争明年上半年黄河南北教育均衡
天桥区教育局局长张萍介绍,天桥区在2007年就制定了《天桥区教育资源整合规划》,历经近三年时间,投资5500万,新建、扩建校舍14065平方米,整合、搬迁师生1万余人。目前,天桥区基本消除了占地面积在10亩以下,学生数量在500人以下缺乏发展潜力的学校,学校弱、小、散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2010年,天桥区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施了符合天桥实际的区本化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今年起又在全力实施“省标准化建设工程”,在软硬件提升方面共投入1.3亿元,力争最晚明年上半年,使全区各学校,尤其是黄河北农村学校和老城区薄弱学校在校舍、教育教学装备等方面达到无差别配备,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以前人们总习惯把天桥教育分为黄河南和黄河北,我觉得用不了多久,大家就不会再把黄河当成天桥教育的分界线,黄河两岸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孙晓东说。
新闻推荐
北京欢乐谷新北京十六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北京欢乐谷,是目前国内最为国际化、现代化的主题公园,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以文化景观、艺术表演和娱乐设施体验为三大核心内容,拥有峡湾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