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外卖骑手、滴滴司机、UP主……他们或许都是幽灵工人|《销声匿迹》书摘

界面新闻 2020-12-03 16:04 大字

编者按:互联网平台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这个问题让人喜忧参半。过去几年,媒体热衷于讨论互联网模式的商业创新,但近两年来,平台经济对社会环境和就业的冲击,越来越引发人们的担忧。从网约车对出租车行业的冲击,到共享单车恶性竞争造成的废车污染,从外卖骑手受困于派单系统到长租公寓资金流断裂对房东租户的伤害,不一而足。

在所谓的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众包等大概念背后,到底是怎样的人与机器的分工和价值分配?《销声匿迹》(Ghost Work)一书应运而生。人类学家玛丽·格雷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苏里两人联手,经历了5年的跨界研究,200余次实地访谈,10000余份问卷调查,揭示了一个新的工种和一类新工人的真实状况。

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背后,隐藏着一支人类劳动力。这支看不见的线上就业大军正不断扩张,它既不存在于现有的法律中,也未得到固有文化的承认,而算法“无意识的残酷”又带来了诸多伤害和困难。

越来越多的工人都将隐藏起来,成为信息机器上默默运转的齿轮。朝九晚五的全职就业逐步瓦解,在线工作得到的,却不是自由。更关键的是,什么才是灵活就业背后的真实世界和应对之策?《销声匿迹》给出了答案,并荣获《金融时报》2019年评论家精选最佳图书奖。该书中文版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网景推出。

以下摘自《销声匿迹》的“引言:机器里的幽灵”:

幽灵工作

真正驱动许多手机应用程序、网站和人工智能(AI)系统运行的竟是人类的劳动力,但我们很难发现——事实上,这些劳动力往往是被故意隐藏起来的。这是个不透明的雇佣世界,我们称之为“幽灵工作”(ghost work)。

想想你最近一次在网上搜索。也许是一则热门新闻话题、最喜爱球队的最新消息,或是新鲜出炉的名人八卦。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搜索引擎返回的图片和链接既不包含少儿不宜的成人内容,也不是完全随机的结果?或者想想你最近一次浏览Facebook、Instagram或Twitter。这些网站都有“无暴力图片”和“无仇恨言论”政策,这些政策是如何执行的?在互联网上,所有人都畅所欲言,只要有机会,人们就会说出各种各样的话。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内容是净化过的呢?答案是,人类和软件的协同工作为你和我这样的用户提供着看似自动化的服务。

除了一些基本的决策,今天的人工智能必须依赖人类的参与才能运行。无论是发送相关的新闻提要,还是执行复杂的短信比萨订单,当人工智能出错或无法完成任务时,数以千计的企业会悄悄找人力完成这些项目。这条新的数字流水线把分散在各处的工人汇集起来,形成集体劳动力,而流水线上运转着的不是产品零件,而是一个个项目。这条流水线不分昼夜地运行,横跨多个经济部门。

企业可以把项目交给数以千计的工人完成,并按任务付费。现在,网络连接、云计算、复杂的数据库,以及人类计算(human computation)这样的工程技术,可以把人类联结起来,完成单靠软件本身无法完成的项目。所谓“人类计算”,就是人类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这是代码与人类智慧的融合,它正在迅速发展。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的报告《零工、在线销售和家庭共享》,2015年美国大约有2000万成年人通过完成按需分配的任务来挣钱。到2025年,按需工作平台提供的职业白领信息服务预计增加2.7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2%。经济学家估计,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趋势,到21世纪30年代初,仅美国就有38%的职业会随着科技创新而消失,或者半自动化。如果任其发展,幽灵工作不透明的雇佣行为和人工智能无所不能的陈旧观点结合起来,可能会使数亿人的劳动被隐于无形。

琼在家工作,和81岁的母亲住在休斯敦的一幢房子里。2012年,母亲因膝盖手术变得虚弱,无法独自生活,所以琼搬过来照顾她。一年后,琼开始通过MTurk在线领取工作。MTurk是“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Amazon Mechanical Turk)的缩写,是由科技巨头亚马逊公司拥有并运营的庞大市场。琼最赚钱的工作是“审查猥亵图片”。在Twitter和Match.com等社交媒体上,用户会标记出“令人反感的”图片,琼会再为这些图片贴上标签。企业不能自动处理用户标记的每一段内容,所以会把一些更难评估的材料发送给琼这样的工人。表面上,她的任务很简单:点击图片,然后评估图片内容。这是一张应该删除的X级的阴茎自拍,还是一些无害的G级的身体部位?完成每个任务她都可以得到报酬,并且完成后才能离开电脑。琼已经有好几年经验,现在她平均每天可以挤出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完成任务后能得到大约40美元的收入。

有很多新工作依赖于琼这样的人,内容审核——从筛查新闻提要和搜索结果,到评判相应内容的争议,从而帮助科技和传媒公司判断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内容需要删除——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谷歌、微软、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使用软件自动删除尽可能多的“不适合在工作场合出现的内容”。但这些由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驱动的软件过滤系统并不完美。它们不能百分百地区别拇指和阴茎,更别提仇恨言论和讽刺了。而按需工作指明了一种方向,可以把计算能力与人类的创造力和活力结合起来。

许多企业提供这样的付费项目,其中猫途鹰(TripAdvisor)、Match.com、谷歌、Twitter、Facebook和微软知名度较高。每天都有新的企业出现,他们的商业模式依赖于世界各地的工人,这些工人通过软件响应公开选拔,在幕后完成这些工作。这些企业把日常活动外包给独立工人,而不是交给正式雇员。他们利用幽灵工作回答客户的在线咨询,编辑产品评论,或者完成几乎不需要雇员全职参与的工作。

倾斜的平台,受困的工人

没有一部劳工法可以完全适用于按需零工经济,它是一种奇特的组合,独立于任何一位雇主,却又依赖在线平台。按需平台是零工经济的监工,它的盈利模式是,在线上把购买人力和提供人力的双方匹配起来,形成一个由大量企业和匿名工人构成的双边市场。按需工作平台很容易成为隐名合伙人,它更可能向付费的一方倾斜,而不是找工作的人。

从头部公司到最小的创业公司,每一个企业都依赖这个由按需平台累积起来的共享按需工人库。他们利用这些工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期许越来越高,都希望在几秒钟内得到答复。企业不再寻找传统的临时工中介,而是求助于这样的工人库来紧急填补团队的缺口。企业还从中开发新的项目,从测试新软件的隐私设置,到检查意大利面的口味描述是否容易理解,不一而足。

与传统朝九晚五的工作相比,自动化创造的就业前景无疑会更加支离破碎。一些劳动经济学家认为,“职场裂隙”的新现实,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将长期就业转变为一系列短期合同的最终结果。然而,这种新的、出乎意料的现实并没有阻止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数字工人,他们夜以继日地坐在键盘前面,完成不计其数的幕后任务,这些幕后任务使应用程序看起来比实际更加智能。这意味着商业和就业的未来更有可能类似于今天的按需经济,而不是一部人类消失、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反乌托邦电影。

它将要求人类浏览软件界面的菜单,并学会在人工智能笼罩的阴影下工作。它将包含一个生态系统,由琼这样的独立承包人构成,他们会在印度农村、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和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闲置卧室、咖啡馆和煤渣住宅中敲打着键盘—或者任何一个只要有网络连接、有电脑、有雄心壮志或经济需要的人在任何地方能上网就可以。如果很少有人关注这些幕后工人,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变得日益疏远、地位低下、不稳定和孤立。

我们采访到的所有工人都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共同点:希望。他们希望利用按需工作来掌控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伙伴以及承担的任务。他们希望和家人待在一起。他们希望避免长途通勤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他们希望能获得经验从而刷新自己的简历,或者为新的可能性打开一扇门。同样真实的是,许多人认为自己和家人没有其他选择。在他们的城镇里,全职就业通常意味着在大卖场里拿时薪,有固定的轮班,适应随时变化的工作日程表,不存在有意义的晋升机会。按需工作给了他们实际经验,包括安排会议、测试和调试网站、开发计算机知识技能、寻找销售线索以及管理全职雇员的人力资源档案。有哪个工人不希望有一天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工作日程和工作目的呢?

按需工作的人长什么样?

《销声匿迹》基于一项为期五年的研究,我们俩——一位是人类学家,另一位是计算机科学家——招募了一个研究团队,调查这个蓬勃发展但基本上不为人所知的经济领域。我们对来自美国和印度的工人做了200多次采访,并收集了成千上万份调查问卷;我们对按需工作平台做了几十个行为实验和社交网络分析,也对按需劳工市场的其他关键参与者进行了独特的研究,这些参与者包括把平台转变为生意的人以及在平台上雇用工人的人。

2013年,当我们的研究团队开始提出一些问题时,参与到对话中来的只有经济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商人。这三类人都对按需劳工市场进行了评估,指标是提高效率的能力以及使企业盈亏底线最大化的能力。而当我们谈到“人”的时候,仅仅指的是消费者。消费者的体验如何?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家为企业或为他们自己的实验构建API来推进人工智能,他们想要设计若干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消除他们认为会惹恼终端用户的昂贵和多余的操作。他们致力于构建更智能、更快捷的软件,能够自动把人与服务匹配起来,无论是乘车、用餐还是税务咨询,最终目标是使用每次迭代的数据来训练未来的软件,使其更加自动化。

很少有人关注,对于那些争相从事任务型工作的人来说,这种提高生产力的方法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假设是,一旦人工智能做对了,就不需要那些生成训练数据和改进软件的工人。毕竟,企业开发的是软件,而不是临时工作。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我们做了一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没有做过的事情:了解幽灵工作的范围和按需工人的生活。我们的研究是同行里最全面的一个。《销声匿迹》是第一本阐明幽灵工作如何构建人工智能的书,也是第一本讲述从事幽灵工作工人生活的书,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些工人,但他们是互联网运行与自动化未来的核心。关于工人在这个新经济中的经历,本书提供了密切而细致的视角。

我们关注的是生活在印度和美国的工人,这两个国家有最大的按需工人共享库,而且它们都与技术进步的漫长历史密不可分。我们研究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幽灵工作平台:亚马逊的土耳其机器人(MTurk);微软内部的通用人类关联系统(UHRS);具有社会意识的初创企业LeadGenius;以及Amara.org,一个致力于为跨国受众和听力障碍者翻译并添加字幕的非营利网站。这四个平台提供了不同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把它们放在一起调查可以表明,我们的观察和结论在按需经济中普遍适用,而不是只针对某一类幽灵工作。MTurk是最早具有商业价值的幽灵工作平台之一,提供了如何将人类计算应用于商业解决方案的范例。UHRS代表每个大型技术公司维护的内部平台,以满足自身对幽灵工作的需求。LeadGenius和Amara说明了幽灵工作可以多么复杂和精致,以及在为幽灵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方面,企业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

在这些平台上工作的人,有些会把按需项目串联在一起,重新创建与全职就业相关的工作时间、工资标准和职业发展。我们见到一些受过大学教育的全职父母,他们为了不无聊而参与这些工作;我们也见到了出生在美国的大学生,他们为了攒钱办婚礼或支持弟弟妹妹的学位而每周工作50个小时。还有残疾人和退休职员,他们都在寻找其他就业途径或赚取额外收入来填补他们的社保支票。我们还见到一些工程师和企业家,他们创办、设计和搭建了幽灵工作平台。

起初,我们想知道:这些人是谁?他们的工作与传统朝九晚五的工作有什么区别?在许多按需劳动平台上,像西达尔特这样的请求者看不到工人的个人信息——性别、位置、年龄和以前的工作经验都是未知的。而除了任务描述之外,工人也看不到请求者的信息。任务的范围可以非常广,并且每天都在变化。API可以用来让人给猫的照片添加标签,也可以进行研究实验,其他类似的API还可用来雇人送餐、派车、设计网站。在消费者和请求者看来,调用API和生成工作都是自动化的。但谁能从这种自动化的表象中受益呢?谁可能会受到伤害呢?

研究结束的时候,我们明白了,从事幽灵工作的人与我们的朋友、家人通过自由写作、研究、开发软件或兼职教学谋生没什么区别。但他们的工作往往是脆弱且没有安全感的。然而,按需平台的匿名性和远程访问特性也使那些在正式工作中被边缘化的人更容易获得收入。这些人之所以被边缘化,是因为他们住的地方更偏远,他们被视为残疾,或者他们属于被污名化的少数群体。

算法的残酷

计算机程序不过是一串指令,告诉计算机应该做什么。两个软件程序(或一个软件加一个硬件)必须建立一种通用语言才能沟通。这可以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实现。可以说,API规定了计算机程序的“交战规则”。大多数按需工人都接受API环境中不规律的工作流程,而软件错误会使工作变得更加不稳定。

本书将API对人类工作草率的处理称为算法的残酷(algorithmic cruelty)。这样说毫不夸张,算法不能思考,更别提有共情能力了。按需工人比任何工程师、科技公司CEO、政策制定者或劳工维权人士都更了解按需工作的风险和潜力。他们每天都这样生活。而且,他们尽最大的努力改善现状,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心理上。

幽灵工作的大部分环节是自动化的,如雇佣工人、审核工人和支付工人工资。但从设计上来看,软件是死板的。它无法做出判断,因而导致了三种类型的算法残酷。

第一,请求者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API自动上传大量任务,任务一旦完成就会消失。平台上的工作机会是突发和间歇出现的,而通过协作找到好任务,可以帮助缓解这种突发的性质,帮助工人抵消不稳定和缺乏安全感带来的成本。尽管如此,协作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工人经常觉得需要时刻待命或保持高度警觉,才能在好任务消失前抢到它,而这就是第一种形式的算法残酷。第二,由于API控制着工人和请求者之间的交互,如果工人需要指导或帮助,也没有人可以求助。因此,工人经常利用他们的工作网络寻求帮助。第三,平台可以单方面决定谁有访问权限、谁没有访问权限,这意味着平台可以决定谁能赚钱、谁不能赚钱。平台使用自己的内部软件工具决定谁留下和谁离开。工人往往没有追索权。这三种形式的算法残酷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算法和软件可以自动雇佣工人,并允许工人通过API访问平台。

除了呼吁提高透明度,《销声匿迹》还为希望拥有高效劳动力的科技企业家、正在建设未来劳工平台的工程师,以及负责塑造这一新商业格局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经验教训。我们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我们浏览的网站,都由那些隐形的工人驱动,关于他们那些未曾讲述的故事,很多读者应该会感兴趣。这些读者看过一些关于“零工”或“MTurk工作”的报道,也很清楚“众包”和“微工作”,他们听说过很多关于机器人崛起的故事,现在想要深入了解的是,人工智能如何塑造工作世界,以及在它阴影之下的人们做着怎样的工作。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层次的、细致入微的、最终充满希望的叙述。

《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Ghost Work: How to Stop Silicon Valley from Building a New Global Underclass),(美) 玛丽· L.格雷 (Mary L. Gray) / (美) 西达尔特·苏里 (Siddharth Suri),左安浦 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10-31

新闻推荐

部分顺周期板块上涨空间有限

■基金观点■景顺长城基金长期看,疫情影响将会逐步消退,生产复苏将成为影响市场动向的重要趋势。当前包括汽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