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三大理财陷阱 你中招了几个? 本报记者 黄海波

眉山日报 2017-03-26 06:13 大字
资料图片。

如今,每个人即便不炒股、不买基金,不炒外汇,也多多少少会买一些理财产品。虽然理财的重要性大家都懂,但是理财其实并不是手到擒来、易如反掌之事,而是会有很多陷阱,让人防不胜防。本期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关于投资理财的那些“坑”。

【陷阱一】 信用卡超前消费不知数

各种信用卡、白条让手里没钱的剁手族,有了足够的勇气去战胜钱包的“空虚”,久而久之,超前消费、非必要消费、盲目攀比等不良消费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

没有计划地消费,不仅会让自己成为“月光族”,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将原本可以用来投资理财,用来增值的资金用来消费,直接导致失去了工资以外的收入来源,也就错失了依靠“外财”致富的可能。

要想建立健康的消费习惯,必须把自己的消费建立在合理适度的前提下。怎么才能做到理性消费呢?业内人士指出,首先就要养成记账的好习惯,知道自己每个月的整体花销情况,包括在吃、穿、住、用、行、娱乐等方面的具体消费情况。每个月的工资到手后,最好将其分为基本生活开销、必要生活费用和额外生活费用三个项目。这样通过记账,我们就能够发现哪些消费是必要消费,哪些消费是非必要消费,从而有计划地制定适合自己的消费规划。一般情况下,消费支出应该是家庭收入的50%左右比较合理。

【陷阱二】

理财产品只说收益不提风险

家住东坡区的秦大爷长期在家附近的一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我之前买的理财产品比较稳妥,和存定期差不多,收益不高但很稳。”3月21日,记者采访秦大爷时表示,他把大部分养老钱都买成了理财产品。

直到2016年5月,他到银行查询理财产品收益时,一位理财经理告诉他,他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不高,给他推荐了一款基金。“理财经理说,这个基金的收益要比我当时买的另外一款理财产品高得多,肯定能赚钱。”秦大爷说,理财经理给他打包票能挣钱。

后来,那位理财经理就在机器上操作,从赵先生的账户上划了3万元买了这个基金。而如今,将近1年时间过去了,秦大爷花3万元购买的那只基金,现在市值只有2万元,赔了将近1万元。“我的养老金每月只有2000多元,1万元对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秦大爷说,老伴常为此数落他。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购买理财产品时,不能一味听理财经理推荐,要详细了解产品特点,遇到高收益产品不要因一时贪恋而冒险投资,需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陷阱三】

微信理财骗局多

微信上常见的骗局是消费返现骗局。在这类骗局中,一开始,消费者会花比市场价高很多的钱购买商品,然后商家会把消费者花的钱返现。不仅如此,消费者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而这些积分又可以变成真金白银,看似越买越赚。然而没过多久,就有消费者发现,返还现金和积分兑现的提现申请一直处在延迟审批的状态,说这是因为公司股权变更,资金冻结。不光提现提不了,有些人甚至都没收到订购的商品。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经营模式的本质就是以新的消费者加入所支付的现金来支付前期消费者的收益,而随着加入者的增多,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期加入的消费者便会血本无归。此外,常见的微信骗局还有微信荐股、虚拟货币、二元期权、现货交易等类型。

一般情况下,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投入时间有限,每个人的投资收益也就有高有低。然而,现实理财过程中,不少人购买理财产品时,往往贪图高收益,导致理财亏损。业内人士指出,不论我们选择哪种投资方式,还要时刻牢记,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不能有“赌徒心理”,学会止盈止损很重要,有些时候止盈甚至比止损更重要,更加考验人性。

风险承受力低的投资者可以选择货币基金类产品,风险承受力高的可以投资P2P、股票等等,既畏惧风险,又想要高回报的,可以尝试银行理财、基金定投等,做到知足常乐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业内人士表示,投资理财时,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投资理财的目标,时刻保持风险意识,要做资本的“主人”不做资本的“奴隶”。

新闻推荐

玄幻剧,是时候该“歇一歇”了

追索近几年中国电视剧、网剧领域的关键词,堪与IP的热度相匹敌的,大约要数“玄幻剧”了,二者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玄幻剧大多属于IP剧。近来,从故事架构到演员表演,从思想内涵到制作水准,玄幻剧受到许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