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给农村留守娃一个“家”一个“妈”

四川日报 2016-08-02 07:27 大字

资中试点建设10个村级“童伴之家”

□郭飞 本报记者 张啸

正值暑假,资中县高楼镇清凉村留守儿童周梦竺每天都会来村子里的“童伴之家”,写作业、玩游戏。与她一起的,还有同村的一些留守儿童。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资中县共有132万人口,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总人口数的1/3。没有父母在身边,2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让人担忧。

今年1月,作为全省“童伴计划”10个试点县之一,资中县正式启动高楼镇10个村级“童伴之家”建设工作,并遴选了10名专职“童伴妈妈”。

半年来,“童伴之家”运行得怎么样?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变化?发展过程中有何困惑?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内江关爱留守儿童系列品牌活动

童伴计划四点半课堂想家计划少儿淘宝市场

内江市农村留守儿童74238人

资中县高楼镇10个“童伴之家”试点村

合群村鹤林村天星村五四村共家村雨台村三河村紫金村龙台村清凉村

10个村共2074个留守儿童

资中县农村留守儿童20475人

本报制图/朱濉

搞活动+补功课 孩子有爱不孤单

共青团资中县委青工青农部部长牟敏说,10个“童伴之家”,建在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如果离得近,本村的孩子也可到邻村的“童伴之家”参加活动。“童伴之家”建成之初,一些家长并不信任。今年2月,团县委组织“童伴妈妈”家访时,59岁的天星村村民邱远平以为“哄孩子买东西的又来了”。经过几个月的运转,看到了“童伴之家”的成效,邱远平的态度变了。“马上到农忙季节了,收包谷都忙不过来。把孙子孙女送过去,有人照看,比较放心。”邱远平说。

清凉村的“童伴之家”,由村办公室腾出的4间房屋改建而成,约有7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

7月25日早上8点过,“童伴之家”按时开放。在五颜六色的活动室里,孩子们三三两两,写作业、做手工制品、嬉戏打闹。满墙的照片和孩子们亲手写的《给爸妈的一封信》,让这里显得很温馨。

徐琼是这个“家”的“童伴妈妈”。她告诉记者,在清凉村,登记在册的留守儿童有229人,其中父母均外出的有169人。学校开校期间,“童伴之家”在下课后和周末两天开放,暑假期间因为天气太热,只在每天一早一晚开放,早上为7点半到9点半,晚上为6点到8点。

在“童伴之家”,孩子们可以做作业、剪纸、下象棋、玩游戏,还有近4000册图书可供免费借阅。每个月“童伴之家”有两场主题活动,每周不定期有小活动,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表现好的孩子能赢取布娃娃、纸、笔等小奖品。

村民尹碧中的丈夫外出务工,家里就剩自己和孩子两个人,但孩子小利(化名)智力发育迟缓。一次,小利在家玩火把棉絮烧光,吓得尹碧中不敢让孩子单独一个人待在家里。现在,尹碧中每天将孩子送到“童伴之家”照看,她可以去忙农活,心里踏实不少。

除了照看,徐琼也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同时,徐琼组织了多场安全教育有奖活动,教育孩子们不单独去河里游泳、了解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对策等。“参与活动时,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包容度及沟通能力也在增强。”牟敏说。

严进入+制度化 选好称职“监护人”

“童伴计划”试点为期3年,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童伴妈妈”是否称职。“在选人上,我们相当慎重,初选24个,留下10个,在此基础上不合格的再进行岗位调整。”共青团资中县委副书记刘盛权说,对于“童伴妈妈”,最基本的要求有3个:有经验、有公益心、有口碑。“没有口碑,家长不放心带孩子来;没有公益心,也不会无私地为孩子们着想。”

在清凉村,徐琼并不是首任“童伴妈妈”。在她之前,由当地的一名代课老师担任,但这位老师工作时间不够、工作方式不灵活,便被撤换了下来。同样,龙台村、三河村、合群村的3个“童伴妈妈”也换过人。

在鹤林村,“童伴妈妈”曹丽君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她的课余、周末和暑假时间,都投入到了“童伴之家”里。每次活动完,曹丽君都会将孩子们的照片全部洗出来贴在墙上。“最近天气热,还是有不少孩子坚持来‘家\’里写作业、玩游戏,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据了解,10名“童伴妈妈”大部分为当地民办教师或代课老师,也有村妇联的干部,平均年龄为41.9岁。她们都熟悉当地情况,具有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此外,资中县项目办建有“童伴妈妈”基础信息台账、QQ群和微信群,定期交流工作。每月、每季度都会针对“童伴妈妈”的日常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并与其待遇挂钩奖优罚劣,对群众口碑不佳、工作开展不力的坚决替换。

每月,资中县和高楼镇都会举办座谈交流会,对“童伴妈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电脑使用技巧、资料表填写、活动设计、儿童心理知识教育、儿童权益保护等。

“办好‘童伴之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多管齐下。”高楼镇党委书记秦义说,“童伴妈妈”不是补课老师,“童伴之家”也不仅是一个写作业和玩耍的场地。“目的是要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多参与社会活动,学会感恩、包容、团队协作,成为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

缺资金+影响小 办“家”面临困难多

“童伴之家”运行至今,也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

首先是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万一在来回路上出点事,责任谁都承担不了。”刘盛权说。为此,资中县规定,“童伴之家”来回路上,孩子必须由监护人接送或者由监护人委托成年人接送,并印发了安全告知书,挨家挨户发放签字。

天星村留守儿童小浩(化名)今年8岁,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平时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住得比较远,去参加“童伴之家”的活动,小浩要走半个多小时。

7月29日,记者见到小浩时,他正在家里看电视。问他是否愿意去“童伴之家”,小浩只是点头,并不开口说话。见此情景,天星村“童伴妈妈”邹英将记者拉到一旁,轻声解释道:“孩子有些自卑,性格内向。他爷爷有哮喘病,奶奶要上山干活补贴家用,还要带另外一个1岁的小孙子,所以顾不上送他来‘童伴之家\’。”

因为担心小浩单独下河游泳,爷爷奶奶外出时会把他反锁在家里。这让邹英很心痛,“现在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教育,爷爷奶奶只管孩子吃饱,很少交流,导致不少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

因此,邹英在忙得过来时,会亲自接送小浩参加“童伴之家”的活动。

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刘盛权说,目前正在申请资金支持,为孩子们购买保险,同时考虑开通接送车,固定线路定点接送,“像小浩这样距离比较远、家人又没有精力接送的,可在其住处附近设接送点。这样安全上既有保障,也方便许多。”

然而,资金缺乏成为拦路虎。资中县“童伴计划”全年运行经费为34万元,10个“童伴之家”除去6万元的物资外,平均每个“家”每年只有2.8万元的活动经费。这笔经费在支付“童伴妈妈”每个月1700元工资后,剩不了多少。

除了申请资金支持,资中也正在努力,邀请社会人士、机关单位、爱心企业参与活动,赞助所需奖品、组织志愿者帮忙。但目前因为“童伴计划”项目影响还比较小,没有找到合适的社会力量前来参与帮忙。

此外,“童伴之家”依托村办公场地改建而成,场地受限,难以开展比较大型的活动。配置的玩具以小火车、小泥人、小鼓等为主,比较受女孩子欢迎,爱动的男孩子待不住。

●新闻背景

“童伴计划”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发起,在四川省选择10个县、100个村试点,为期3年。“童伴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替留守孩子“找妈妈”,旨在弥补留守孩子监护人的缺位。

新闻推荐

资中实现“一村一律师”

日前,随着律师张昌宏派驻资中县骝马镇五福村,该县已全面实现392个村均有律师的目标。为进一步满足全县132万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全面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从去年8月开始,资中县启动了“依法治县...

资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资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