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证流转 资中8000余亩土地显生机
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牵线搭桥,村民议事会自主商定
□郭飞 本报记者 蒋静
“往前数几十年,这块地能养活人。但想要赚点钱,就一个字,难!”11月13日,资中县明心寺镇老寨子村一组,站在一片月菊中,村民黄斌一边忙碌,一边告诉记者,如果这成片月菊能顺利收获,产值预计能飙升十倍以上。
引来产业留住人 改革红利多
在当地村民看来,老寨子村四面环山、路窄难行,算是一个隔绝喧嚣的“世外桃源”。但也正是这样,让全村产业发展长期处于空白,年人均收入一度不到4000元。多年来,当地不少村民奔向外面的世界捞金,留下近千亩撂荒地。
今年,该村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后,村民都表达了土地流转的意愿。经村民大会讨论后,今年8月,村里2000亩有了“身份证”的土地在资中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网上正式挂牌。经过产权交易中心牵线搭桥,省内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和老寨子村达成协议:流转该村1900亩土地,用于种植中药材、花卉和大棚蔬菜等。此外,公司还在协商流转当地的900亩水库用于养殖观赏鱼,发展农村观光旅游带。
3个月前,黄斌将自家6亩地全部流转给企业,随后又被聘请进入产业基地栽花、管护,每天有六七十元的工钱。“工资加租金每年过两万,是以前收入的近两倍!”提到收入,老黄笑得合不拢嘴。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比全年在外漂着强。”村民雷燕英与丈夫在江苏打工10年,每年基本只能在春节回家一次,但就在3个月前,她回了村,负责看护自家附近的10余亩花卉。
雷燕英告诉记者,在江苏,她每月工资2000左右,现在回来种花,每天工钱50到80元。“这次土地流转时间是15年,这个工作完全可以安心做。此外,土地租金也是一份收入。”
经济账之外,还有情感账。“在外呆再久也是要回来的,因为根在这里。”雷燕英表示,丈夫也准备年底回村找份活干,“到时就能一家团聚了。”
无地人员有福利 村民人心齐
以前无人问津的撂荒地能赚钱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也开始被摆上台面。在老寨子村,有20人是在土地二轮承包之后出生的,按照国家承包权30年不变的政策,这部分具备承包资格却没有土地的村民无疑被挡在了“土地红利”的门外。
针对这个问题,村民议事会多次进行了商讨,最终9成以上的人赞成按照参与流转户的人平流转面积均分土地租金,而非传统常规的按照土地流转面积来计算。
以黄斌为例,他家有3个人,流转了6亩地,按照每亩700元的租金计算,每年能收到4200元,但按照议事会的决议,只能以人平1.6亩地计算,全家实际只得到4.8亩地的租金,即3354元。“虽然吃了点小亏,但更多的人得到了实惠。”黄斌表示,这样一来,人心更齐,“按照流行的说法,发展环境更和谐,企业来了也不怕有啥子不必要的纠纷。毕竟租金事小,产业能够发展起来才是大头。只有企业愿意来投资搞产业,大家才能挣票子。”
“整个流转以及分红方式的确定,都是村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村、小组议事会商量决定的。”资中县统筹委常务副主任赵坤说,有了议事会,大小事项都由村民自主商量决定,政府只参与指导,“从以前的 ‘为民作主\’变成‘让民作主\’。”
资中县目前已有8个乡镇完成了土地确权颁证,加上正在进行的13个乡镇,数万农民的土地有了“身份证”。截至今年10月,全县约8400亩 “有证”土地与企业、合作社达成了流转协议,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一本宣传、推介资中县的《历史文化名城资中——诗词集》出版问世。为让更多人领略具有2300年厚重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资中风采,资中县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同志们,一方面收集古代名人...
资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资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