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不够的家乡美——记农民书画家王作东
人物简介
王作东,农民书画家,内江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内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1984年,作品《团的活动》获四川省农民画展优秀奖;1989年,作品《炉火正红》在全国农民画展展出;1990年,作品《豆腐飘香》获四川省第三届艺术节画展三等奖。
◇本报实习生 晏治权 文/图
在资中县板栗桠乡,有一群热爱艺术的人,王作东便是其中之一。70岁的王作东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6点起床画画。看到好的画作,他会用相机拍下来保存在电脑中。到目前为止,他保存了上千张画,包括山水画、花鸟画、叶脉画和西画。
■ 两张漫画的荣誉
“要说我对绘画的兴趣,是读小学时就培养起来的。”王作东说,他生在板栗桠乡,长在板栗桠乡。读小学时,不像城里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多,他所接触的只有课本,几乎没有多余的读物。“如果有一本漫画书,就在班上传看。”偶尔得来的一两本图画书,对王作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没事时就照着图书画画”。班上的墙板,他也争着办。他说,那时均是画着玩。小学五年级时,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中,他终于崭露头角。
王作东回忆,当时有个著名的“刘介梅翻身忘本”的事件。他便以此为选题,画了两幅漫画。一幅是一个奶瓶喂到刘介梅口中,寓意党培养了他;另一幅是刘介梅举起一支钢笔攻击党,寓意翻身忘本。当时,这两幅漫画在全校得了奖,“奖品是一张奖状和一支铅笔,我非常高兴。”王作东说,“我要感谢那两幅漫画,它们不仅给我带来荣誉,还鼓励了我。”
■ 跑县城,就为了买绘画的书
1983年,他与朋友相约去一画家朋友家玩耍。在画家的家里,王作东接触到了国画。回家后,他向朋友借了一本《芥子园画谱》回家临摹,自此走上画国画的道路。
此后,王作东除了劳作,便是研习绘画,为此,他经常跑到县城的新华书店,“跑县城就是为了买书,看到绘画方面的书便手痒。”
一次,王作东听说县城的书店到了一批《动物画技法》的图书,专门抽空到县上的新华书店购买。谁知,刚到书店,店员说书全部卖完了。他看到一人抱着一摞书,全是他想买的《动物画技法》。王作东问那个人是否能够让一本给他,那人反问:“你喜欢画画?”王作东点点头。那个人,就是县文化馆的孙好平。
因为买一本《动物画技法》,王作东和孙好平结识。得知王作东平时喜欢绘画,孙好平对他说,县文化馆准备办画展,画了画可以拿到文化馆来。
回家后,王作东画了一张《鸡公》,拿到县文化馆参展。那次,他没见到孙好平,而遇到一位老者。老者看了看他的画,说:“你放下吧。”春节过后,他得到通知,县文化馆展出了他的《鸡公》,还寄来了5元钱稿费。后来他得知,那位老者是孙好平的父亲孙文光,当时县文化馆的副馆长。
■ 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美
几年前,王作东学会了使用电脑。到目前为止,他在电脑中保存了110多张西画。他保存的画作有一个共同点——取材于田野风光。
王作东几乎不到外地写生,他写生的范围就在自己的家乡——板栗桠乡。在他看来,哪儿也比不上自己的家乡美,家乡有取不尽的素材、画不完的美景。所以,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背着画板到附近的田野写生。
一块画板,几支画笔,一个矮凳,一个由饭碗做成的颜料碟——这些共同组成王作东的写生用具。王作东告诉笔者,前几年,他几乎每个月都会到家乡的田野写生,“寻找灵感”;近两年来,随着年龄增大,他没有频繁外出写生。但是,在板栗桠乡的田野上,还是会经常出现他的身影。他的目的很简单——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家乡的美。
新闻推荐
全市创“六好”基层关工委现场会要求:改革创新 深入开展创“六好”基层关工委活动
(实习生熊子虚)4月30日,内江市在资中县宋家镇召开创“六好”(领导班子建设好、争取相关部门配合好、老同志作用发挥好、活动经常效果好、制度健全执行好、积极探索创新好)基层关工委现场会,交流...
资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