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两大状元的“母校”:栖云书院的百年沧桑

内江日报 2015-01-18 01:31 大字

在资中县状元街有个地方,曾出过两名状元,给世人留下一段佳话。

从这个地方出去的两名状元,一名是刚正不阿勇斗奸臣秦桧的南宋状元赵逵;另一名是一生倾力教育的清代状元骆成骧,他们都是彪炳史册的重要历史文化名人。

这个地方后来建成书院,叫栖云书院,也称艺风书院,曾是古资州“四大书院”之一。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家古书院的旧址就是今资中三中校址所在地。

近日,笔者前往资中,探寻这家古书院鲜为人知的“身世”和传奇经历。

◇本报实习生 段春秀

1月13日,资中县状元街上,资中三中的校园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曾是资中两大状元赵逵和骆成骧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状元街更因此而得名。

循声望去,朱红色的校门上挂着古色古香的“资中三中”牌匾,门柱上镌刻着一副“赵庄叔朝夕勤勉成大器吾侪楷范,骆成骧春秋苦读跃龙门学子佳圭”鎏金楹联,浓缩了两大状元求学成才之路,鼓舞着无数学子。

在写有“资中三中”的牌匾下,还有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热烈祝贺资中三中邱雪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仿佛在古学院旧址上诉说着又一段教育事业的佳话。

从书院建立到现在,这家古老的书院经历着岁月的变迁。

100多年过去了,变的是古学院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变的是,古今资中人薪火相传的求学重教的精神。

栖云书院因南宋状元而得名

“栖云书院出过两个状元!”研究资中文史40多年的宋国英最早发现这家古书院有着不平凡的育才经历,并为此专门撰写过文章。

1月13日,在宋国英的办公室里,他从一堆文史资料中,找出关于这家传奇书院的史料,解读了这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这家书院的“诞生”与南宋状元赵逵有着重要关联。

南宋状元赵逵何许人也?赵逵(1117-1158),字庄叔,号栖云,资州(古资中)人,天资聪敏,喜读书,考察历代兴衰之道。

1151年,赵逵参加宋高宗亲自组织的殿试。殿试上,赵逵娓娓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一举被钦点为状元。

之后,赵逵历任著作郎、起居郎、中书舍人等职。不仅如此,他还勤于写作,著有《栖云楼文集》等作品,其文笔优雅娴熟,文似一代文豪苏轼,宋高宗誉他为“小东坡”。

从政路上,赵逵性格刚毅,不附权奸,与陷害民族英雄岳飞的奸相秦桧斗智斗勇,宋高宗曾赞他“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

1523年,家乡人为纪念这位清廉正直的南宋状元,遂在赵逵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今状元街)修建“状元祠”,其门额题为“天子门生”。

1837年,资州州牧舒翼重教兴学,遂将状元祠改建为书院,以赵逵居住和学习过的栖云楼命名为“栖云书院”。

“严格意义上来说,赵逵并没有在栖云书院求学,只是他年轻时居住在栖云楼生活和学习而已!”宋国英如是说。

从“栖云书院”到“艺风书院”

“事实上,这家古书院以‘栖云书院\’为名的存在时间并不算长。”由于关于“栖云书院”的史料并不多,宋国英推测,栖云书院存在了46年左右,之后就开始以新的名字出现——

1883年,时任资州直隶州州牧高培谷和州学正(相当于今天的市教育局长)包汝谐商议决定——扩建栖云书院!

当时,高培谷还主动拿出自己的俸禄,并发动绅士捐助改建栖云书院,将栖云书院更名为“艺风书院”。

“改名‘艺风书院\’,他(高培谷)应该是想改革文风,反对学校只学八股文……”宋国英认为,高培谷应该是觉得当时资州文风不开,才有更名的想法。这,也是根据现有历史资料所知的栖云书院的第一次扩建。

在考证该书院历史的过程中,宋国英还有了“新发现”:在清代,资州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资州的教育在全省各州县也名列前茅。

宋国英告诉笔者,根据史料记载,清末的资州(不含领县)的书院达11所之多,为全省之冠,仅州区就有珠江书院、凤鸣书院、火烽书院,加上艺风书院就是“四大书院”,还有乡区罗泉镇的罗泉书院、铁佛镇菁莪书院等7所书院。

骆成骧从艺风书院“跃龙门”

资中县文物管理局文史股负责人王兵告诉笔者,改建后的艺风书院,迎来了空前的发展,还吸引了周边各州县学子慕名前来求学,一时间出现资州“文风甲川南”的现象——

改建艺风书院后,高培谷新购经、史、子、集1.82万余卷供学生阅读,还拨出重资,不惜重金从成都聘请一大批四川文化精英到书院任教,如思想进步的学界精英宋育仁、四川著名思想家廖平、“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等到学院主讲,致使州县学子云集,“文风甲川南”,对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期间,资中著名历史文化名人骆成骧也求学于艺风书院,并深得高培谷的器重和栽培。

“高培谷爱才,重视教育,发现有才华的学生,就请名师重点培养,也是因为如此,他才对骆成骧‘开小灶\’!”宋国英介绍,在2004年出版的《骆状元诗文注》一书中所附骆成骧年谱记载,骆成骧在艺风书院读书时,高培谷曾请宋育仁专门为他辅导,还保送他进成都一书院深造,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之后,骆成骧就是从艺风书院“一跃龙门”,成为清代四川籍唯一的状元。

古书院“变身记”

书院在发展变化,资中的教育事业也一直欣欣向荣——

在状元街上,穿过一道旧墙的房门,76岁的老人夏青每天都会坐在家门口拉二胡打发闲暇时间,他所居住的地方,算得上是古书院的“分部”。

高高的墙体外,人们还能看到墙上刻有“资中县立职业学校工科实验室”的繁体字。夏青老人告诉笔者:“听居住久一点的人说,这里以前是实验室,不过现在都改成资中三中教师宿舍了!”

“这只是这家书院演变的一段经历罢了!”宋国英告诉笔者,在艺风书院后,书院经历过很多波折,如今再也找不出昔日书院的痕迹了,只能借着史料去追溯她的过往——

1919年,资中视学周之镐将艺风书院改创为“资中县乙种农业学校”。

1926年,驻军师长王缵绪又将其改为职业学校,设农、工两科,在校内附设民生工厂,分藤工、织袜、印刷、缝纫、化妆品制造等工种,学生半工半读,使贫穷小户人家子弟能够入学。

1935年,资中专署所属八县(资中、资阳、内江、井研、仁寿、威远、简阳、荣县)将其改办成“省二区农业实验学校”。

之后,学校又经历了数次搬迁,名字也数度更换。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作为“师范院校”时,还培养了上万名人民教师。

直到1953年,她才更名为“四川省资中师范学校”,校址再度迁入状元街原艺风书院。

2002年,资中师范学校转制为普通高中,校名改为“资中县第三中学”,为这所古老的书院开启了一段新的教育旅程。

新闻推荐

条条大道通未来——资中县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孙国丞文/图提升社会就业率,不仅能使经济得到发展,还能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2014年,资中县紧紧围绕经济稳定增长的工作大局,以“统筹城乡就业”为主...

资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资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