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资州起义”
◇宋国英文/图
今年11月27日,是辛亥革命“资州起义”103周年纪念日。103年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一个世纪过去了,也许除中国近代史学的专家、学者还记得当年的“资州起义”外,可能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一事件在辛亥革命中有何重大意义。
1911年8月4日,四川保路同志会在资州(今资中)罗泉镇召开一次重要会议,史称“罗泉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点燃了全川保路运动武装起义的熊熊烈火。一个多月内,武装起义遍及全省140余州县。9月8日,省府成都处于20多万同志军的包围之中。9月下旬,清朝廷急令大臣端方从湖北武昌率新军31标及32标共2000余名精兵入川镇压革命,为成都解围。
端方带兵入川途中,10月10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四川“隆昌、荣昌、资州、资阳、简州、威远一带俱为同志军占据”。端方的部队抵达资州城后,不敢贸然前行,便驻扎城内观察形势。其间,他仍不断派兵援助各地反动力量镇压革命,将四川保路运动各路起义军领导人秦载赓、陈孔白、胡驭垓等分别杀害于井研、自流井、威远等地。旧债新仇,使鄂军中革命党人决心诛杀端方,以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
于是,鄂军革命党人陈镇藩、卢保卿、任永森、田智亮、李绍白等,于11月26日晚在资州城北郊鄂军住处东岳庙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成立“大汉国民革命军”,公举陈镇藩(31标1营督队官,湖北安陆人,日本警官学校毕业,留学时加入同盟会员,曾在孙中山直接领导下工作,颇有威望)为革命军统领,在资州人民配合下发动起义。当晚,鄂新军31标标统(团长) 曾广大、协统(旅长)邓承拔、参议官刘师培闻风而逃,端方十余名亲信官兵也改装缒城逃去。
27日凌晨,陈镇藩令王占林、李绍白、刘怡风带30余名起义军闯入资州城下大东街钦差行辕,分别将端方及弟端锦从卧室揪出,押至鄂军协本部中大东街天上宫戏楼下,革命党人历数他们镇压革命的罪恶和卖国行为后就地斩首处决。当日,还在全城张贴“大汉国民革命军布告”,宣布举兵反正,并通电响应武昌起义,全城居民热烈拥护。第二天(28日)鄂军整队,带着装有端方兄弟首级的匣盒,从大东门出发,前往重庆再返湖北,资中人民结队相送。
端方被杀,鄂军反正,大长了民军的斗志,大灭了反动势力的威风。端方被杀当日,资州州牧朱景岳逃走。次日鄂军抵达内江,内江知县闻风逃窜,吴玉章率众接收了团练局的枪支,宣布内江独立。重庆军政府当即专门发布告示,晓谕全川。12月2日,资州各界代表于州署召开军政署成立大会,宣布资州独立。
继后,进攻自流井的民军也取得胜利,一些州县也纷纷起义,宣布独立,成都四周民军声势大振。重庆的知府由于鄂军的到来,迫于革命党人的压力,交出大印,宣布独立。成都也因端方被斩,援兵无望,只好把政权交给蒲殿俊,宣布四川独立,成立四川军政府。
所以,史学家们一致认为资州起义促成了成都和重庆的独立,加快结束了清政府在四川的反动统治。正如全国著名近代史学家、原川大副校长隗瀛涛比喻的:“清朝在四川的势力,就像一根扁担一样,一个在成都,一个在重庆,而资中在中间起义,一刀砍断,两头完蛋,促进四川独立。”
(本文参考文献:《中国近代史词典》、《四川文史资料选编》、《资中文史资料》、《资中文史资料》、《内江文史资料选辑》、《资中县志》。)
新闻推荐
资中县公安局 资中县交通运输局关于县道XK02贾资路资太桥实行断道整治的通告
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路桥梁安全管理的通知》(川办发[2013]69号)文件的规定和省市两级关于公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会议精神,现有公路桥梁危险程度达到四、五类以上的公路桥梁...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