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内江市2011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的报告——在内江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内江日报 2016-10-20 00:00 大字

内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蒋学东

(2016年10月10日)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1年以来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对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建议。

一、2011年以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自2011年4月内江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美丽内江目标,认真执行市六届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要求,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和“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15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98.6亿元,是2010年的1.7倍,五年增加508.3亿元,连续跨越5个百亿台阶,总量居全省第11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居全省第12位。全市人均GDP从2010年的18022元增加到2015年的32080元,连跨2个万元大关,五年提高1.8倍;全市人均GDP年均增长1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居全省第7位。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3亿元,是2010年的2.5倍,超“十二五”规划目标0.3亿元;年均增长1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十二五”规划目标高0.7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转型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6.3:60.8:22.9调整为2015年的15.9:59.9:24.2。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194.3亿元,年均增长4.1%,增速比“十二五”规划目标高1.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增速比全省快0.4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55.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73.3亿元,是2010年的近2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到27.4%、18.8%。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89.7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0.0%;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达64.6%,比2010年提高18.2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4亿元,是2010年的2倍;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22亿元,居全省第3位。

(三)投资消费实现倍增。201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03.8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累计完成2920.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9倍,超“十二五”规划目标1170.6亿元。投资增速年均增长18.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全市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118个,累计完成投资1694.4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8.6亿元,是2010年的2倍;消费年均增长15.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全市旅游人数达2684.5万人次,是2010年的2.8倍;旅游收入达170.5亿元,是2010年的3.2倍。

(四)城市建设推进快速。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374万人,比2010年增加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0.6万人,比2010年增加24.8万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75.1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34.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75万人,比2010年增加25.1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45.6%,累计提高6.3个百分点。现代城镇体系完善,资中、威远、隆昌县城镇人口分别达43.9、27.5、33.3万人,城镇化率分别达36.2%、46.2%、51.4%,县城建成区面积分别达26.7、19.7、24.6平方公里,连界、白马、银山、龙市等11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椑木、田家、球溪、界市等15个镇纳入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

(五)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5.2万人,比“十二五”规划目标多增加10.2万人;2015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每年均保持在省下达控制目标以内。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8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比“十二五”规划目标高0.8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2.6万人,比“十二五”规划目标多增加18.1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7.0%,超“十二五”规划目标4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0%,超“十二五”规划目标4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6.6%,与“十二五”规划目标持平;贫困人口累计减少54.2万人。

(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5.8%,比“十二五”规划目标多下降30.8个百分点;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4.8%,超目标7.8个百分点。沱江流域(内江段)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域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达到325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值较去年下降18.0%;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累计削减4660.1吨、281.6吨、15885吨、16923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省控制目标。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9.0%,比“十二五”规划目标高9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6%,比“十二五”规划目标高8.6个百分点;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2%,较2010年提高3.9个百分点,超“十二五”规划目标0.2个百分点。

二、2011年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十二五”期间,全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重点抓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改革创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

(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功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31.8亿元,竣工投产天津浩物轿车轻型车曲轴制造基地、华润雪花啤酒30万吨搬迁扩能技术改造、梓橦宫药业等技改项目,冶金建材、食品加工、机械汽配、医药化工、电力能源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总产值1505亿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户、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82个、战略性新兴产品104个。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25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以上重点工业企业达137户。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内江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产业园区承载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达1600亿元。大力推进“两化”互动,实施“互联网+工业”行动,成功进入“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规模工业上网率达到100%。

(二)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建成北京华联、内江万达广场、国际家居商贸城等购物中心,完成六段锦等特色街区建设,新培育形成谢家河等商贸流通业集聚区,创办大千美食文化节等特色消费活动。坚持把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加快建设川南电商中心、内江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成功获批全省首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川南快递物流园、苏宁川南管理总部及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全市第三方物流营业额实现128.9亿元。大力培育会展业,举办欧洽会、成渝经济区规划实施座谈会等重大会展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业,制定实施“138”旅游计划,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产品,隆昌石牌坊、古宇湖旅游区获批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力发展金融业,成都银行、宜宾和攀枝花商业银行入驻内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4.9%、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1.0%。

(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粮油实现九连增,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55万吨、油料总产量11万吨。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18个、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7个。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市龙头企业达到288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48户。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全市拥有四川著名商标15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2亿元,完成16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1.4亿立方米,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9.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4万亩,基本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85个。

(四)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大城市建设,完成内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推动城市沿成渝、成自泸赤、内宜高速公路发展轴拓展。加快新城建设,累计开工建设61个项目,完成投资190亿元,汉安大道改造、玉王庙互通立交、沱江四桥等城市骨干道路桥梁建成通车,基本形成四横七纵路网骨架。开展交通治堵三年攻坚战,完成8个治堵项目。推进城市变景区建设,全面建成谢家河、桐梓坝、清溪湿地公园。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累计投入9亿余元用于旧城改造,改造提升44条主次干道和46条背街小巷,新建7座高标准公厕、9座人行过街天桥,改造160个老旧院落。

(五)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和34个专项改革方案,开展8个国家级改革试点、17个省级改革试点、12个市县级改革试点,探索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供销社综合试点等改革经验。累计完成111个乡镇、1680个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任务。“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改革以来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9万户。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88项,项目审批提速89.4%。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见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工作方案等“1+5”文件,其他各项改革深入实施。全力推进全面创新,突破性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1项,全市申请专利4164件,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30项,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新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6户,科技孵化面积达10万平方米。

(六)着力推进开放合作。狠抓招商引资,创办川南电商博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交易会、川商回家发展恳谈会等招商活动,新签且履约招商引资项目1790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2户、中国500强企业33户、5亿元以上项目250个,全市累计到位市外资金2340.7亿元,年均增长23.0%。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举办参与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暨张大千艺术高层论坛等大型对外开放活动,与9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贸易关系,累计利用外资达5.1亿美元,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3.9亿美元。

(七)着力构建交通枢纽。加大交通投入,累计完成公路水运交通投资202亿元、铁路建设投资102.6亿元。加强铁路建设,成渝客运专线开通运营,完成成渝铁路扩能改造,铁路运营里程达287.5公里,增加72.8公里。加强公路建设,成自泸、内遂、内威荣、自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累计新(改)建国省道干线公路282公里,全市公路网总里程达1022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0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6956公里,总里程达到9146公里,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

(八)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27项,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60户,节约标煤117.6万吨,淘汰落后产能248万吨。加强水源地保护,全市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III类,达标率100%。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乡镇污水处理厂76座、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4座,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7万吨/日,配套污水收集管网183.8公里。实施“环境安全工程”,加强工业污染限期治理和供应设备的技术改造,全面推进排污许可制度,全部关闭辖区内铅酸蓄电池企业。实施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城乡绿化等工程,建成森林公园4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1.9平方公里。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完善大气污染风险防范体系,市、县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71.3%。

(九)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新增幼儿园162所,全面建成第十实验小学、桐梓坝小学、内江职院新校区等项目,学前三年入园率87.2%,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8.4%。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竣工投用市中医院新区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市一医院新区医院等项目,累计新建乡镇卫生院81个、村卫生室640个。不断增强文化体育计生事业,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11个、农家书屋1673个,“资中木偶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26个,荣获省年度青少年比赛金牌262.5枚,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6+1”工程和国家二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

2011年以来,市政府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受经济下行影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指标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二是发展不快,全市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7.1%,服务业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排全省第20位;三是转型发展任务重,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市场疲软带来生产萎缩,新兴产业发展竞争乏力,创新改革动能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四是协调发展任务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滞后,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加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三、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

围绕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两个率先、三个基本建成”奋斗目标和“十三五”规划“两个翻番”的总体要求,提出全市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任务。

经济发展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0万元/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总额累计增加16亿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累计提高1.5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方面: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件;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65.0%。

民生福祉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485元,年均增长7.5%;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5.2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9.4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5人;城镇棚户区住房累计改造34000套。

资源环境方面:耕地保有量25.3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0%,森林蓄积量达到0.085亿立方米;新增建设用地、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表水质、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完成省下达目标。

(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围绕建设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构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建设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实施制造业“三百行动”,发展100个智能制造企业,技改100个传统制造企业,培育100个制造业名优品牌。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内江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做好钒钛资源精深利用,着力延伸钒钛产业链。发展壮大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基地,加快汽配生产研发中心、汽车零部件交易市场和仓储中心建设,发展关键零部件和轻量化材料,加快形成机械汽配产业集群;研发数控高速精密压力机、大型矿用采输设备等产品,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积极承接成渝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重点发展以数据恢复为主的信息安全产业。大力提升成渝经济区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优势,建设白马节能环保产业工业集中区,着力发展新型环保材料及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等产业;加快推进废橡胶精深加工、报废汽车拆解等项目,培育辐射成渝的再制造产业集群;做好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的开发利用,加大就地转化和加工利用力度,推动页岩气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利用成渝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积极发展生物医用胶原系列产品、抗癌制剂、动物用疫苗等生物药、现代中药、化学新药。抓好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等园区建设,争取工业总产值达2200亿元以上。二是建设成渝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快建设“万亩产业示范片”,着力培育优质粮油示范片、精品农业示范片、循环农业示范片、创意农业体验片等四大农业功能片区,培育5个比较优势突出的全产业链产业,改造提升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5个现代林业示范园区、3个现代渔业(水产)示范园区,粮食每年稳定在150万吨以上,推动内江建设为成渝特大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果盘子”,确保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三是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552”工程。加快建设川南电子商务发展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专业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引进大型专业化物流企业,打造成渝地区现代物流中心。推进区域性文旅康养中心建设,抓好“大千文化”等特色文化发展,办好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等活动,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实施一批特色康养项目,推动健康养老与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旅游发展“138”计划,推动城市变景区、乡村变景区,积极融入区域性大旅游环线,加快新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建设,优化布局城市商圈和特色街区,全力推进谢家河、四方块、高铁站片区三大商业中心建设,争取服务业占比达到27.2%。

(二)加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幸福美丽新甜城,积极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县城为骨干、重点镇为支撑、新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一心两廊、三城多片”的空间格局,坚定不移推进以“一中心四组团”为核心的内江新城建设,加快打造沱江南北生态廊道和东西生态廊道,扩大中心城区规模,争取中心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00万人。完善城市骨干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交通通畅性。加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海绵城市试点。以“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建成以大数据中心为依托的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光网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建成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大剧院等重点项目,在川南率先建设城市社区“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继续实施老旧院落、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实现旧城风貌与功能双提升,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二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资中、威远、隆昌县城建设,支持资中县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威远县建设西部新区、隆昌县建设北部新城,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确保各县区及内江经开区GDP和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抓好国家、省重点镇建设,培育界市、连界、球溪、田家四个县城副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改设镇和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打造一批工业经济强镇、商贸物流强镇、现代农业强镇、生态旅游强镇。突出产业功能,整体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幸福美丽新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三是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坚持城乡规划全域覆盖,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推进中心城市向服务型经济和新兴产业转型发展,形成现代产业集聚区,增强县城产业承接和产业配套能力,与中心城市形成良好的产业互补功能,发挥县域副中心和一批重点镇连接城市、辐射周边、带动农村的作用,加快推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现代新型城乡关系。

(三)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加强以“一带一轴一区”重要交通枢纽为重点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五个“30分钟内江”,进一步优化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一是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铁路里程97公里,加快推进连乐铁路、川南城际铁路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开展隆黄铁路扩能改造,力争开工建设成都至威远至自贡城际铁路、绵遂内城际铁路,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区)城际铁路全域通达。建设高速公路184公里,建成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开工建设成都至威远至宜宾、内江至南溪、井研至威远至资中至乐至、内江至大足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五纵三横一环”的高速公路布局。建设普通国道155公里、普通省道462公里,启动中心城区到三县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9414公里。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向内江引水工程、联合水库、两河口水库、资中城北河库联网等水利工程,适时开工威远县大石包水库工程。继续实施隆昌县石盘滩大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东兴区天池堰、资中县太平等小型水库工程和东兴区五星水库改扩建及引水工程。加快沱江干流堤防工程和新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三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启动内江10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内江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增220千伏变电站3座,新(扩)建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13座。推动中石化内江—简阳成品油管道项目、自贡—内江—永川区域天然气管网系统完善工程等油气运输管线建设,新(扩)建双才油库等3座油库、新增油库库容1.5万立方米,全面增强气、油供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四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无线网络全域覆盖,新建4G基站3600个,提高无线网络容量和带宽,实现城乡4G网络全覆盖。新建8万户、改造32万户有线光纤宽带入户,建设家庭宽带端口40万线、全光网小区宽带50000线,完成高清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建设及城域网双向改造建设。

(四)加快全面改革创新开放。围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系统推进全面改革创新,深化各项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新建一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和平台,推动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重点园区的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做强企业创新主体,完善激励企业创新政策,引导企业瞄准产业技术前沿,自建或联建企业研发机构,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应用的主体。建设川南经济区人才高地,实施百名企业精英培塑、百名创新人才培养、百名创业先锋扶持“三百计划”,继续搞好“甜城英才”等紧缺高端人才引进。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五位一体”改革,深化行政审批“放管服”和财税、金融、投融资、商事制度、国有企业等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更加注重运用兼并重组等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切实化解房地产库存;积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物流、税费、融资等成本。三是推进全域开放发展。主动置身“一带一轴一区”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融入成渝、承接成渝、配套成渝、服务成渝,提升与成都、重庆的产业协作水平,促进川南经济区规划衔接、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民生互惠、生态共建。加强招商引资,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灵活运用专题招商、驻点招商、以企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五)加快生态文明内江建设。围绕建设美丽四川先行区,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是强化生态保护。加强森林、湿地、江河源头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继续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江河流域源头、重点地区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全面推进人居绿化工程,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以古宇湖、沱江内江城市段等流域生态治理为重点,实施生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管护,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二是加强环境建设。加强水污染防治,深化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城镇、新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将沱江、隆昌河、威远河等综合治理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抓,推进流域绿色生态系统建设,根本上解决内江水环境问题。加强大气环境整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源头控制,有效降低PM2.5、PM10浓度。分级分类防治土壤污染,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建成内江市生活垃圾、污泥、医疗、建筑、园林废弃物集中处理基地,有效防止重金属污染。三是推进节能降耗。开展重点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和引进共生和补链项目,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强以工业、建筑业及农业废弃物为重点的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控制重点行业碳排放,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强化资源节约和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合同能源和合同节水管理。四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实施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度,继续推行排污许可制度,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将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政府环保责任红线。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水流、森林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国土空间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六)加快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围绕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一是深入推进扶贫脱贫攻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的目标,深入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3.9万人,易地搬迁安置0.8万人,低保政策兜底3.4万人,医疗救助扶持4.8万人,确保全市3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教育与就业、医疗卫生、财政金融等10个专项扶贫方案,改善贫困地区、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探索资产收益、投资收益等扶贫模式,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二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教育“八大”工程,继续推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实行县(市、区)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及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行公共文化场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提升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不断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体系,促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和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市一医院新区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保障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9.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万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等事业,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建设廉租住房5000套、公共租赁住房6000套以上、改造城镇棚户区34000套,建设适量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满足城乡困难居民基本住房需求。

各位代表,“十三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锐意改革创新,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为实现“两个率先”“三个基本建成”,全面推进幸福美丽内江建设而努力奋斗!

新闻推荐

精心“筑巢引凤” 激活“归雁经济”威远县“一二三四”打造返乡创业新亮点

(邹国宇贺晓刚记者吴晓龙)近日,记者从威远了解到,自去年以来,威远县精心“筑巢引凤”激活“归雁经济”,以“一二三四”工作法,打造出返乡创业新亮点。建好“一本台账”。建好《威远县农民工综合信息查询...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