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2.5—2亿年前)之初,其核心区面积900多平方公里,其中威远县境内占640平方公里。在这片偌大的地质区中,今年于威远县人大退休的吴岳辉,早在十多年前就
◇本报记者熊永志
四川俩母山穹窿地质形成于三叠纪(2.5—2亿年前)之初,其核心区面积900多平方公里,其中威远县境内占640平方公里。在这片偌大的地质区中,今年于威远县人大退休的吴岳辉,早在十多年前就对穹窿地质及悠久的人文历史着迷,日前记者随行采访受益匪浅。
在观英滩镇永兴桥村6组,四周耸立的山峰下有相对开阔的田园深沟,此地名“神仙沟”。沟口公路旁矗立一方长宽5~6米、高约5米、上刻“睹仙台”三字的巨石,与巨石相依的是院坝的一幢村民小楼房。吴岳辉介绍说,据史料记载及近代发现,这一带为隋朝(公元581~618)“磐石县”县衙所在地,“睹仙台”就是衙门所在地。相传,县令曾在巨石上审案……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长期居住沟内的村民陆续迁往沟口一带建房,都挖出了老屋基。
更令人惊讶的是,神仙沟的人类活动还在隋朝前一千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经专家考证,在这条沟里面积大约22万平方米、深1米的土层下,覆盖着大量春秋战国或东周(公元前600年)氏族部落遗址遗迹。
在连界镇“钒钛大桥”上,吴岳辉对川威厂区上空升腾的烟柱不胜感慨。他说,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穹窿山因铁矿石蕴藏量极大开始冶铁,这些山后来因铁矿石遍布而得名“铁山”。上世纪三十年代,地质专家岳希新、黄汲清首次提出“荣威穹窿背斜地质”学说,并科学地解读“穹窿”内涵。又大约过了30年,地质学家李四光权威发布了“威远穹窿体”定义,并认定它“全球规模最大”。此后,“铁山”称谓虽然逐渐被“穹窿”取代,但冶炼的炉火却越烧越旺。
“上至陵州第一峰,双尖特秀半凌空。中分二水江沱壮,总领诸山世界雄。风月无边排大小,乾坤并屹列西东。遥遥俩母参天日,照透鸡冠顶上红。”来到俩母山,吴岳辉背诵这首古诗并结合现实场景,从地理位置、山峰形态、水系延展等各方面解读诗意……
为了寻访源于俩母山的十多条水系、暗河流向,吴岳辉曾深入罕无人至的山谷深坑、远涉泸州沱江、宜宾长江、井研泥溪河、自贡釜溪河、荣县旭水、资中渔溪、龙结球溪等地,查看各路水系归入江河的状况。
威远境内穹窿山中有古砦60余座,这些建于南宋(1127—1279年)抗蒙到清咸丰年间(1850—1861年)的山砦,部分砦墙、砦门还较完好,他大都涉足拍摄图片并收集民间传闻。
吴岳辉说,根据最新勘察,面积900多平方公里穹窿地质为核心区,其背斜延展的穹窿地质区总面积达2647平方公里,属于6县辖地。长期以来,各县均出于本位,故有“荣威穹窿”,“资威穹窿”,“仁威穹窿”,“威远穹窿”称谓,使权威李四光定义的“威远穹窿体”七零八落。1998年,吴岳辉与四川省城乡规建局廖先贵、成都市旅游局王文才两位专家,历经多次现场踏勘和反复论证,认为定名为“四川俩母山穹窿”符合整体地质地貌构成,表述更准确。
近些年,吴岳辉陪同专家、学者、媒体、画家、摄影等人员进山的安排越来越多,穹窿美景也随之向外快速传播。四川省文物管理局专家组考察古砦后认为: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四川省地矿局专家觉得,穹窿地质独具特色,组合优势明显,整体资源具备地质公园品质。省政协科教兴川促进中心一行考察后提出,搞好科学普查,利用特色资源,高标准打造旅游环境。
新闻推荐
威远县职业技术学校坐落于威远县城清溪河畔,毗邻环境优美的婆城公园和湿地公园。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8年,由三所学校组建成威远县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职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