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甜城非遗“活”在当下
内江蜜饯制作技艺、东兴区“沱江号子”、隆昌夏布、资中木偶制作技艺……这些,都是市民耳熟能详的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继去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实现了内江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零”的突破之后,内江已拥有各级非遗项目123个。
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们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不仅是现代人精神上共同的根与魂,也成为不同城市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不少非遗项目面临人才稀缺、资金困难等现实问题,成为文化界的“大熊猫”。如何让非遗“活”在当下,是当前内江正在努力思考的问题。
◇本报实习生 张小丽 文/图
往事:
记忆中那一抹“甜” 渐行渐远
翻开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江蜜饯制作技艺(市中区)赫然在列。作为进入省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内江人曾靠这套手艺为内江赢得“甜城”的美誉,成为一代老内江人共同的骄傲。
然而遍访今日内江街头,老内江人儿时记忆中的蔗糖、蜜饯,却鲜有出现在街头巷尾的超市和食品摊上。高楼大厦之间,只有以“甜城”打头冠名的甜城湖、甜城大厦、甜城大道,还在不断提醒人们,这座城市曾经有一段与“甜”有关的历史。
“特别是糖房中的一切,空气动人得很。大圆亭子有三丈高,用石柱子撑起,中间一个榨,两个大石碾子如方桌大,竖立起来,把一簇簇甘蔗从孔口送进去,甘蔗汁就流进沟里……”1951年,沈从文在家信中如此描绘内江制糖业的场景。
据史料记载,内江蜜饯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制作历史,其选用优质的白砂糖、水果、蔬菜、药材为主要原料,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经过十几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有金钱桔、梨脯、杏子等十余个品种。因其制作精细,品质优良,早在唐代就被列为皇家贡果。
上世纪80年代是内江蜜饯最辉煌的时期,有40多类,80多个花色,得过很多奖项。原内江市食品厂厂长周维学回忆,1989年,内江市食品厂蜜饯产量达到顶峰,年产量2000多万吨(全国产量第一),有全国最大蜜饯生产车间——2000多平方米,相当于10个篮球场大。当时的蜜饯有蔬菜、水果、药材等三大原材料,40多个品种,60多个花色,其中20多个品种远销港澳、东南亚及欧美地区,曾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殊荣。
那时,内江蜜饯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商客争相购买,也成就了一代内江人的“甜蜜”记忆。
然而,记忆中的辉煌并没能阻挡内江蜜饯衰落的脚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内江蔗糖业逐渐低迷,蜜饯也开始走向衰落。随着1995年内江食品厂宣布破产,甜城内江的“甜”味也淡了下来。事实上,和蜜饯打了半辈子交道、家里还收藏着一大堆聘书和荣誉证书的周维学,也在内江市食品厂破产后,转行做起了药生意。
据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曹永胜介绍,如今,市中区只剩下两家有规模的手工作坊,还在坚持传承蜜饯的制作工艺。寻常巷陌间,早已难觅老内江人那一抹熟悉的味道。
现状:
123个非遗项目 大多面临失传危机
作为大千故里,文化之乡,内江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一项2009年的调查显示,内江市非遗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大多分布在历史比较悠久或在巴蜀古驿道上的乡镇,分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民间文学、生产商贸习俗、传统体育、传统戏剧等9类。
除了内江人都知道的蜜饯制作技艺,东兴区“沱江号子”、隆昌“夏布制作技艺”、资中木偶制作技艺、威远“周萝卜”酱菜工艺……也都在内江的非遗名录上。目前,内江已拥有各级非遗项目123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11个、市级31个,县级80个。
然而,和蜜饯一样,其中大多数非遗项目都已与现代生活脱节进入“高冷系”,而临着失传的危机。如市中区黄氏吹糖人制作技艺、东兴区沱江船工号子、威远县石坪山歌等一批非遗项目,除了能在史料和每年特定的非遗活动中看到它们的身影,人们几乎很少能想起这些古老的文化产物。
究因:
专业人才缺乏 非遗传承不易
作为内江唯一进入国家级名录的非遗项目,资中木偶戏可以说是内江非遗的代表。
近几年来,在团长胡海的带领下,资中木偶剧团跳出了走婚庆、寿宴、满月酒等“小剧场、小节目、小演出”的局限,创造性地让木偶“学会”了吐火、变脸、写字、杂技、跳舞等多种表演种类,让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木偶开始焕发新生、再次走出国门,远赴韩国、日本、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演出,其独具的“灵、神、精、美”艺术魅力,令国外观众叹为观止。连新西兰总督阿南德隆·蒂西南德、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等高官政要也亲临现场,一睹资中木偶风采。
目前,剧团每年演出场次平均达到400余场次,2014年与2006年同期相比演出场次增加70%,深受群众喜爱,更被有关专家、学者誉为“文化活化石”。
但即便是这样,提到木偶剧的将来,作为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胡海,仍有些无奈。
“人才难招,招了难留。”在前不久召开的内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会上,胡海说,剧团花功夫培养的年轻人成才后,很多都会选择跳槽或者转行,而出现这样的现象与行业工作的辛苦程度有关。
与资中木偶一样,内江蜜饯、川剧资阳河流派、沱江号子等一批非遗项目,都面临着“寻找传承人”的难题。
“大多数的非遗项目不以赢利为目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难以生存。”曹永胜表示,传统民间文化在老年人群中有一定影响,而年轻一代则普遍不是很感兴趣,有的传承人渐老,无法授徒,有的民间老艺人因生活窘迫,无法带徒授艺被逼改行,传承人青黄不接是大部分非遗面临消失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资中竹琴的传承人王世君,年近八旬,因为找不到传承人,资中当地文化部门只有用摄像机将其表演的节目摄录下来,以影像资料的方式来记录这一历史人文遗产。
探路:
与产业“联姻” 老手艺重获新生
如何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都市中实现“新生”?
近年来,内江市部分非遗项目通过与产业联姻,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这或许能为非遗传承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以隆昌夏布为例,通过与绘画、刺绣等工艺结合,这项传统手工技艺“活化石”正不断衍生出夏布画、夏布绣等高档工艺品,甚至时尚的夏布手绘包、夏布扇、夏布鞋等生活用品,成功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视线。不仅如此,隆昌人李开富还通过时下流行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夏布制品卖到了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进一步提高了夏布的影响力。
受此启发,目前,威远县依托省级非遗项目“周萝卜”酱菜制作技术和市级非遗项目黄老五花生糖,在镇西镇建设了总投资20亿元,产值50亿元以上的非遗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已入驻7户非遗企业。
声音:
保护非遗任重道远 仍需多方合力
非遗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是现代人精神上共同的根与魂,也成为不同城市的重要标志。
为进一步加强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去年6月,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有关征集、宣传、交流、展示等工作。
近日,内江市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内江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其中提出“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要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扬奖励、资助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但事实上,非遗传承工作关乎一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仅靠传承人一个人的努力是有限的。为此,《通知》明确指出,未来“内江市将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良性投入机制。”
据曹永胜介绍,目前,内江市已为31项市级非遗项目和37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发了牌匾和荣誉证书。
“下一步,我们还将对这些确定身份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鼓励他们开展传习活动”。曹永胜表示,目前,他们正在开展非遗传承人走访活动,了解传承现状、挖掘非遗故事,为制定《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6——2020)》提供参考。
新闻推荐
(陈世界)如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威远县山王镇不断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严格落实“两个责任”,班子成员带头履行“一岗双责”,带动各级干部廉洁履职,着力塑造山王干部队伍良好形象。注...
威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